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北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这首诗这样翻译:长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都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
您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忽隐忽现,出没在滚滚的波涛里。
这首诗看似平凡,但又真的耐人咀嚼。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对照好;第二,情怀好。
在中国古代,渔夫这一意象有好几种含义。第一种渔夫是隐士型渔夫。盛唐时有个隐士叫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是悠然自得,简直像神仙一样。
还有一种渔夫是志士型渔夫。所谓志士,就是绝不向世俗妥协的人。比如,唐后期大诗人柳宗元在被贬官之后,写过一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就是志士型渔夫。
还有一类渔夫,既不是隐士,也不是志士,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打鱼,既不是为了陶冶情操,也不是为了向社会抗争,他们打鱼就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渔夫,其实才是渔夫中的绝大多数,可是,他们不怎么美,所以历来很少有文人关注到这一类渔夫。
但是,范仲淹关注到了。范仲淹不仅仅是个文人,更是当地的父母官。这首《江上渔者》代表宋代士大夫的情怀。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运行最好的时期,通过科举,选出了一大批出身平凡,却又志存高远的士大夫。这些人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所以,宋朝才能有我们开头说的“内盛”特征。
除了忧国忧民之外,宋朝的士大夫还有一个特征,他们特别富于理性思考,写出了很多哲理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诗这样翻译: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视角看,庐山有时连绵起伏,有时头角峥嵘。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容。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苏轼是一个充满情怀的人,在被贬的路上,写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就是潇洒走一回吗?
这首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即物说理。
它其实是通过庐山讲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呢?那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顺着历史学古诗》蒙曼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