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013—《江上渔者》《题西林壁》

读书笔记013—《江上渔者》《题西林壁》

作者: 幸福的章致 | 来源:发表于2024-04-30 19:01 被阅读0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北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这首诗这样翻译:长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啊,都只知道喜欢鲈鱼的鲜美。

您看那一叶小小的渔船,忽隐忽现,出没在滚滚的波涛里。

这首诗看似平凡,但又真的耐人咀嚼。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对照好;第二,情怀好。

在中国古代,渔夫这一意象有好几种含义。第一种渔夫是隐士型渔夫。盛唐时有个隐士叫张志和,曾经写过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真是悠然自得,简直像神仙一样。

还有一种渔夫是志士型渔夫。所谓志士,就是绝不向世俗妥协的人。比如,唐后期大诗人柳宗元在被贬官之后,写过一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就是志士型渔夫。

还有一类渔夫,既不是隐士,也不是志士,他们只是普通人,他们打鱼,既不是为了陶冶情操,也不是为了向社会抗争,他们打鱼就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渔夫,其实才是渔夫中的绝大多数,可是,他们不怎么美,所以历来很少有文人关注到这一类渔夫。

但是,范仲淹关注到了。范仲淹不仅仅是个文人,更是当地的父母官。这首《江上渔者》代表宋代士大夫的情怀。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运行最好的时期,通过科举,选出了一大批出身平凡,却又志存高远的士大夫。这些人像范仲淹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所以,宋朝才能有我们开头说的“内盛”特征。

除了忧国忧民之外,宋朝的士大夫还有一个特征,他们特别富于理性思考,写出了很多哲理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这首诗这样翻译:从正面、侧面不同的视角看,庐山有时连绵起伏,有时头角峥嵘。从远、近、高、低各处看,庐山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容。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

苏轼是一个充满情怀的人,在被贬的路上,写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就是潇洒走一回吗?

这首诗最大的好处,就是即物说理。

它其实是通过庐山讲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这就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呢?那就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顺着历史学古诗》蒙曼著

相关文章

  • 题西林壁

    2018年10月27日 晚上临睡前,关上灯躺在被窝里,大乖忽然问我,远近高低那首诗是什么诗来着,我想了想说是苏轼的...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也没有一首比这更伟大的诗章了!...

  • 题西林壁

    万事万物,别出己身。

  • 题西林壁

    Mountain or peak? Various view with direction different N...

  •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解」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

  • 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侧面看庐山岭连...

  • 题西林壁

    阿格格儿: 那天你说,什么是老板?你说老板就是你时时刻刻想锤他而又不能的那个人物。这话说得真有意思呀。 其...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

  •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所作,观赏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013—《江上渔者》《题西林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ax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