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一个名片,这个名片不是印在纸卡上的,而是在众人的心中与口中,俗称名声或口碑。
名声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好名声不但可以让人得赞美,还能在社会行走中减少很多阻力,甚至得到巨大的利益。如刘皇叔动辄称自己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在事业刚刚起步时这个名号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又如察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举孝廉”,有了忠孝纯德之名而被人保举之后,往往也就意味着从此脱离了百姓群体,迈上了从官牧民的仕途。
所以,好名声人人想得。
但事务往往都有两面性,过分追求善的一面,有时候又会变成刻意、矫揉造作、甚至是不择手段,那么这样的善,最后也就了变味,往往最终也会出问题。老子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因为人人都有私心,为了得到美、善之令名及其背后的巨大利益,人们往往会因此变得虚伪不实甚至内心狰狞可怖。
曾国藩一生是非常注重家庭和睦团结与正气之家风养成的,在一些不正之风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他往往就能提前体察到并将之消灭。
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兄弟们写信时谈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
“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兄弟之间进行攀比,不是比实在的德行能力,而是攀比在别人心目中、口中的口碑,这样攀比下来会怎样?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择手段,没有底线去讨好别人,甚至是明里暗里通过贬低其他兄弟来抬高自己,此消彼长,以此来达到自己取得好名声的效果。这样长期下来兄弟之间哪里会不产生矛盾?
曾国藩为此特意举了一个例子,他们亲戚里他称之为“刘大爷”与“刘三爷”的两个长辈,这俩老兄弟本来很好,但逐渐的在乡党间名声拉开了差距,刘大爷得了好名声,而刘三爷则得了坏名声,从此兄弟俩之间矛盾堪比沟壑,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刘三爷觉得是自己哥哥有意为之,在背后使绊子;而刘大爷则非常乐于看到这种情形发生。当然其中具体过程怎样,已不可考,但曾国藩在举这个例子前分析这种心理时说:
“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
“暗用机计”,因为初心就错了,所以最后必然导致:“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亲兄弟之间,因为一个名声问题闹得反目成仇,诚为可惜,究其原因,不过私心而已。
那么这样说来大家都不再希求好名声,都浑浑噩噩度日了吗?非也。
希求好名声本身并没有错,曾国藩也认为兄弟之间应该都追求好名声,但要以实际德行为基础,而且不应该只是自己去追求好名声,还要关注着其他兄弟是否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个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这是怎样一种存心?是心中装着其他兄弟、把其他兄弟之得失完全看成自己之得失的心啊!是对其他兄弟有一种天然的、从始至终之责任感的心!
在这种温情下,兄弟之间又怎会不拧成一股绳,共同砥砺奋进、趋德向善,最终家道兴旺、皆大欢喜呢?朋友之间,当然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