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我读的是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做一个大写的教师》,第一章:教育的闲适。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教育应该是很清闲很舒适,老师很清闲很舒适,学生也应该是很清闲很舒适,那到底什么是教育的闲适呢?教育的闲适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一种自然教育的闲适,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教育的闲适,是拒绝了平庸肤浅后的一种深刻教育,教育的闲适更是一种诗意。
此时的我忙碌一天,加班加了一天,忙着课题的研究开题报告,忙着开题论证,忙着赶紧回家,早点完成工作,陪伴孩子,似乎此时的片刻,宁静就是闲事适,没有急功近利,也没有了紧张。
在国外,曾经有过一个这样的一个谣传说,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今天是礼拜六,我的事情还没有忙完,我还想着明天去单位继续加班,把接下来事情干完,突然发现礼拜天去工作,这样是不对的,劳动是神圣的,也是神圣的。哈哈,我该如何处理剩下的工作呢?
在第一篇教育的闲适当中,薛法根老师举了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位母亲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第一天回来,孩子就拿出一张原片,拿着原片上的圆圈告诉妈妈,“妈妈这是数字〇,老师,今天教我的。”按照我们以往的方式,如果孩子说这样的话我可能会表扬孩子哈,“宝贝你真棒”,可是这个美国母亲他怎么做的呢?她先是表扬了孩子,但随后她给起诉了这位老师,她认为老师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没有认识〇之前他可以把这个圆圈想象成很多东西,比如说一个金色的太阳,一个红彤彤的苹果,或者是一个滚铁环,等等。
在这位母亲看来,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不灭的好奇心,过早的教给孩子知识恐怕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让孩子在游戏和玩耍中闲适的成长才是教育的自然之道。让我想到,可能我们的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当下的学校教育似乎离闲适越来越远,离智慧越来越远。也很可悲啊!
看了这样的案例,我也在反思,我对待学生,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以及他们的年龄特点,有没有抹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他们的智慧?教育的闲适是摆脱了紧张忙碌后的一种恬静,似乎此时忙碌了一天之后的恬静,让我更加明白我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拒绝平庸肤浅的一种深刻。
爱因斯坦曾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适当的放空自己,给自己一个闲适的时间和空间,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放松一点,教育需要一点闲适,需要的是一种诗意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