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简 介:比尔波特
生于1943年,,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著作主要研究中国的道家、佛教和诗歌等传统文化。同时,他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著有《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等。
《寻人不遇》是比尔波特的与诗人的一次相会。我去过了,寻找过了,我就满足了,见没见到,并不重要。
2012年比尔波特历时一个月,从山东曲阜出发,一路向西,在陕西向南进入四川,再进入长江流域,穿过三峡,最后抵达长江三角洲。 比尔的这次寻人不遇始于山东曲阜孔子家乡,终于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选择孔子是因为孔子重新编辑的《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源头,作者说柯·马丁教授曾经对这本书做出这样的评价:“它是中国诗歌的活化石,最初我们做选本的时候,远远没有料到它具有如此不可超越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部上古时期的诗歌总集,而且是研究后世文献的一条路径。仅凭这点,就值得学好汉语。”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皆臧。
必须承认,这些诗虽然朴拙,也比我表达类似情感时偶尔写的东西强太多了。它们做了诗歌该做的事:发出心灵的声音。
选择寒山的隐居地做为此行的结束源于比尔波特的寒山情节,作者与寒山一见如故,亦有特别的缘分。“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在拾得留下的诗歌里,我最喜欢第四十九首:可笑是林泉,数里少人烟。云从岩嶂起,瀑布水潺潺。猿啼唱道曲,虎啸出人间。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关关。独步绕石涧,孤陟上峰峦。时坐盘陀石,偃仰攀萝沿。遥望城隍处,惟闻闹喧喧。
比尔波特一路寻访祭拜了三十六位诗人的故居和墓地,他们分别是:陈子昂、李白、李清照、辛弃疾、曹植、阮籍、白居易、韩愈、杜甫、李商隐、王维、柳宗元、欧阳修、韦应物、薛涛、贾岛、苏轼、屈原、孟浩然、谢灵运、陶渊明、王安石、陆游、寒山和拾得等。比尔为什么选择这36位诗人呢?说是“因为喜爱他们的诗,读诗了解的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寻访诗人的故居,了解他们的生活,拜祭他们的陵墓,让我与他们产生了友谊,而怀着这份情谊去读诗,对诗的理解更加感性了”。
比尔用自己特有的仪式,祭拜古人,均是举杯对饮,而后吟诵其诗词。他了解中国诗人大都喜好喝酒,比尔从美国带来最好的威士忌,拜访每位诗人的墓地、故居或祠堂时,比尔都会用两个小杯子盛满威士忌,很虔敬的一杯敬故人,️杯敬自己,如同知己一般的充满诗意的穿越时空对饮,而后吟诵一首他最爰的诗歌。彼此在时间长河中的唱喝回响感受。“我觉得,我和这些古人都是朋友,所以我一定要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实地了解他们的状态,这样,我翻译他们的诗歌才会有生命力。”
透过书中的文字令我深深的的感动,感动作者时刻真情流露对伟大诗人们的真心敬意欣赏共鸣的欢喜,
他说,“隐士是他见过最幸福、最和善的人”。他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写《寻人不遇》,正是为了使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诗人,中国的诗作。”他还说,“诗不在。语言,而在心里面。毛亨说过:‘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诗句都是从内心里面出来的。”
寻访的过程中比尔不幸在湖州霞幕山摔伤,腿里打了12枚钢钉,但半年后又回到中国,继续他的寻人不遇。当记者问比尔:“为探访一位古代诗人的墓忍受这么大的痛苦,是否值得?”比尔微笑地说:“当然”。每天用它喝茶时,我都会想起山里的那些朋友们,想起那段时光,想起“放下”,然后自己也试着努力去做。每天,我都会尽力放下一些东西,然而要到达“空”的境界,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是何种信念让比尔如此“疯狂的”奔突在中国的山川平原?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愫,需要他在与先贤们的“对饮”中得到释放和满足?
“我在这里悠闲地拍照,跟村民们讲我此行的目的。我告诉他们,我来中国旅行,和我喜欢的诗人们对饮。有人说这有什么用呢,他们都死了。可我不这么认为,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寻人不遇》, “中国古诗人的诗名常叫做"寻某某人不遇"。有一首诗,讲述诗人摇了一整个晚上的船去找朋友,可是到了朋友家门口,他却不进,回家了。别人问他你为何不进去,诗人说,我去过了,寻找过了,我就满足了。见没见到,这并不重要。
陶渊明《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生自有诗意。
樊登读书会21天读书笔记DAY21《寻人不遇》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