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者: 红日20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30 11:14 被阅读0次

    《重新认识你自己》拓展阅读

                                  摘录:潘红

          传播全人类共有的知识与观点。本次解读的书是《重新认识你自己》。1897年的春天,法国画家高更画了一幅画。在这幅画里,他提了三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许多思想家对这三个问题做了思考和回答,但答案莫衷一是。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呢?读完此书,相信你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重新认识你自己》由现代最富盛名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著。回顾整个20世纪,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兴起,为人类创造巨大体量的物质财富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也由此陷入了信仰动摇、精神焦虑、心灵恐慌的险恶境地。人类该何去何从?

          此书的出现,以东方文明特有的思辨、论证和灵性的力量,对这一焦虑和恐慌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它被誉为“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和“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

          从哲学在古希腊诞生的那一刻起,“认识你自己”便成为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被提炼出来。古往今来,无数哲人都对它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精彩的阐释,并由此形成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潮流。关于人的定义、人的位置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断被确认和深化。此书的面世正是对这一思想潮流的继承和发展。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的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一样广阔浩瀚,一样无穷无尽。当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已拓展到宇宙深处时,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探索却只迈出了小小的一步。这种内与外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人类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步入21世纪,互联网、手机、人工智能的出现,更以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疯狂地肢解着人的自我意识,人被异化的程度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和深刻。并且,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下去。人类只有重新彻底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建设一个独立而又强大的自我,努力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才能真正克服在未来社会被彻底颠覆的危机。

          《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既具有哲学思辨和概括的特点,又容纳了宗教论理和开悟的特色。行文上,大量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整体贯之,毫无挂碍。阅读此书,能让你的内心得到一次全新的升华,真正地提升你的生命境界。

    二、认识自我。

          解读《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本章的主题是“认识自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真正的自我,但不幸的是,这个自我经常遭到各种假象的蒙蔽、欺骗和诱导,经常遭到各种权威的恐吓、威胁和打击,因此它总是虚无缥缈、唯唯诺诺、卑躬屈膝。

          克里希那穆提(以下简称克氏)认为,认识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人类又不得不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是人类在每个时代的核心任务,这是由人类的生存现实决定的。那么,该如何认识自我呢?

          确立认识自我的标准和逻辑是基础工作。

          自我既不能在国家、种族、民族、社会和家庭等的界定中去认识,也不能在前人所创立的各种学问、权威和教条中去认识,更不能在每个人的个性和倾向中去认识,甚至是也不能在每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中去认识。

          人只能在“我”的逻辑中认识自我。“我”的逻辑是不依附于任何内在与外在意见、知识、观念和权威的逻辑,是真正聆听自我、彻底关注自我的逻辑。只有在这样的逻辑中,认识到的自我才不是片面的、虚幻的和妥协的。因此,我们必须成为自己的导师和徒弟,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重要的事,我们都该提出质疑。

          此外,认识自我还需要建构联系的观点和开放的视野。

        建构联系的观点指的是,积极建设自我与他者的良好关系。因为内在和外在都起着建设自我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反对的是内在和外在的权威,而不能一刀切,反对一切的内在和外在。还有,群体是自我发展的保障。要在群体的视野下去审视自我,不能将自我从群体世界中孤立出去。

        具备自由的心智是认知自我的核心工作。

        自由不是放纵和任性的代名词。它的第一层意思是鲜活,因为生命是鲜活的。心智只有变得鲜活起来,才能触摸到自我的真实状态,并与自我和平相处。

        自由的第二层意思是纯粹。童心常被用作纯粹的代名词。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纯粹的心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是透明无比的,因此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直接把握自我的核心。

          自由的第三层意思是谦卑。很多时候,人无法认识自我,是因为内心充斥着太多成见和偏见,内心总处于一种不断膨胀的状态。膨胀的内心造就了膨胀的自我,最终将真实的自我挤兑到了边缘化地带。

        要认识自我,还必须对自己身处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英国诗人约翰典·多恩说:“不要问我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盲目自大使得我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到危机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是,许多问题积重难返,最终导致了自我的彻底覆灭。因而必须做到居安思危。

        最后,认识自我,还需要具备觉察的能力。觉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全神贯注,就是要集中注意力去观察,让思想沉下去;第二个特点是客观对待,就是要抛弃各种主观立场和意见,不夸大,不隐瞒;第三个特点是整体审视,就是观察每个念头的动向,实现战略统筹。

          只有从“我”的逻辑出发,才能直接抵达自我的本质,这是让自我站起来的第一步。人只有自我真正站起来了,才能不被各种势力所奴役,才能有尊严地活着。

    三、警惕快感的压迫。

          继续解读《重新认识你自己》,本章的主题是“警惕快感的压迫”。快感是生命的第一个依靠,没有快感,人生便少了一种支撑。我们从生到死,都在秘密地或处心积虑地,甚至明目张胆地追求快感,但对快感的过度追求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前面提到,内在权威是压迫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在权威是指与人自身相关的一些要素,如快感、记忆、知识和经验等。其中,快感对自我的压迫最容易实现,极容易诱导自我走向痛苦和迷失。那么,我们该如何警惕快感的压迫呢?

    1、要对快感有清醒的和整体的认识。按照克氏的观点,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不管是身体、心理,还是精神,都能产生快感。快感经过知觉、感觉、接触和欲望四个阶段形成。在意识和记忆的加工下,快感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从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但我们的生活不能以快感来引导,因为快感并不具备长久性的价值,它极易扭曲人生的价值,直接诱发人生的恐惧和痛苦。在自我和快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关系,真正认识快感,才能不被快感奴役。

    2、要有告别恐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痴迷和执着于快感,当快感无法实现时,便会产生恐惧。克氏认为,恐惧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很多时候,面对现实,是因为我们选择了逃避,才让恐惧变本加厉,无孔不入。

    要认识恐惧,必须对念头、记忆和时间有透彻的认识:

    念头引发了恐惧。当我们忙碌于每个当下时,我们并不会忧心忡忡。一旦一个念头产生,恐惧便从心底油然而起。

    记忆对恐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记忆的召唤下,念头会不断被强化,最终成为像思想一样顽固的东西。只有思想停止了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领略到恐惧的完整面貌。

    这里的时间是指我们的心理时间。我们自身其实就是恐惧的根源,但意识会告诉我们,恐惧是外在于自我的,这是意识对我们的误导。人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因此克服恐惧并不难,认清恐惧的本质才是关键。

    3、要从暴力和愤怒中解脱出来。动手打人、发动战争等都是暴力的形式。但克氏认为,一切与否定性、叛逆性和对抗性相关的力量,都可以归入暴力的范畴,比如嫉妒、自虐、自暴、自弃等。

          人之所以会使用暴力,是因为内心充满各种担忧和恐惧。并错误地认为,暴力是消除恐惧的良药。因为暴力具有毁灭性,可以销毁恐惧。但事实上,暴力在毁灭恐惧时,还会毁掉其他的价值和意义。暴力如同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灾难性后果。因此,对于暴力,我们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能放纵它。

          快感是自我必须反抗的第一重压迫。无数事例证明,快感并不能成为人类最后的依靠。在发展的现实面前,人类还应当建构更为长久、稳固和坚实的信仰。

    四、突破思想的束缚。

          本章的主题是“突破思想的束缚”。思想对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人解决生存问题、创造生命奇迹的重要力量;但同时,思想又具有惰性,会阻碍人类前进的脚步。

          克氏认为,思想只是人的一部分,要彻底认识自我,还必须在思想面前表现得足够自由,不能成为思想的奴隶。那么,我们该如何突破思想的束缚,更加真实地接近自我呢?

          首先得明确思想的形成逻辑,学会管理自己的思想。思想形成于人的记忆。因为记忆的存在,往事的各种感受总能被记录下来。这些记忆被反复加工,最终成为人的各种想法和观念。当我们专注于眼前的事情时,这些想法和观念也就随之消失了。

          洞悉了思想的形成逻辑,我们就可以自由调控思想的发生过程。对思想在什么时间左右自我,能提前预测,从而实现思想的自由。

        其次,要意识到思想的缺陷和不足,对思想进行改造和提升。思想总是善于对生活进行各种加工,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意图。而且为了便利,思想不惜扭曲真相。人在这些意图的指导下,会表现出各种焦虑、恐慌和紧张,让自我变得不平静、不安宁,丧失对当下的掌控力。

          和行动相比,思想总是滞后的。而且思想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总是处在变动的状态中。因此,它无法了解新的事实的真相,无法解决重大问题。在现实面前,思想总是表现得很无力。

          所以,我们必须对思想进行改造和提升。比如为思想的加工制定一套规则,让思想有序发展;再比如,对已形成的思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选择性删减,而不是让思想随意左右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成也思想,败也思想。思想是自我必须反抗的第二重压迫。思想的背后是意识、思维,对思想的反抗必须谨小慎微,而且要做长期应对的准备。

    五、与他者平等自由地相处。

          我们继续解读《重新认识你自己》,本章的主题是“与他者平等自由地相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我们总是习惯以他者为自我发展的榜样,或者以曾经的自我为发展的参照,却始终没有将当下的自我纳入考虑的范围。

          因而,现实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总是分离的。究其根本,是我们没有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自由的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与他者建立这种关系呢?

          第一,要做到拒绝在自我和他者之间进行比较、衡量和评判。这里的他者,既包括别人,也包括另一个自我和社会结构。总想和他者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和冲突的主因之一。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会大大地忽视自我的整体性,总用他者要求自我,从而造成大量生命能量的耗散。生命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动力。比如呼吸对空气加工的结果,情绪从爆发到消散的过程等,这些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交换和生成。与他者比较,会导致我们无法对自我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分析。

          欲望是促使自我与他者不断进行比较的根本力量,而记忆和思想会让欲望变得更加顽固。因此,我们必须对欲望的这个事实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合理管理欲望,实现自我和他者的和谐相处。

          第二,要避免对他者的形象进行虚构和假设。《人类简史》的作者认为,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人自己虚构出来的。因为人的思想和意识本身就具备虚构的功能。事实上,在和他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也总会虚构一些美好印象,却并没有认识到,这只是他者的幻影罢了。

          避免虚构的最好方式就是,全面而又真实地认识对方,要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切实地思考。

          第三,要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与现有的社会模式保持相对独立和自由的关系。社会心理结构是最大的他者,它包括社会习惯、社会风尚等。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但这并不是要求人必须苟同和屈服于社会,而是指人要具备引领社会的远望和理想。

        要摆脱社会心理结构,需要有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我们不能依赖各种外在的刺激,如宗教、酒精和书籍等。因为,依赖是将生命整体,全都交给一个片面化的他者,只会让自我更加片面化,无法建设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意识到:依赖外在力量,只会让心智变得愚蠢和迟钝。

    六、发现爱的真谛。

          本章的主题是“发现爱的真谛”。突破外在权威的束缚和压迫,除了要改善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是还要学会爱。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原则和价值,它维系着人类的和平。

        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懂得如何去爱。那么,什么是爱?我们又该如何去爱呢?一起来看看克氏怎么说的。

    1、要有探寻爱的真实含义的意识和决心,发现爱的火焰。对于爱,我们不能臆想,更不能片面地理解。爱也不是通过下定义的形式来发现的。对于爱,我们只能从爱的角度去理解,正如理解自我一样,我们只能按照自我的逻辑去理解。我们必须坚定找寻爱的意识和决心。

    2、要学会拒绝各种外在权威,比如父母、老师和朋友等告诉你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什么不是爱有清醒的认识。你会发现,有些时候我们所谓的爱都是在说爱自己,那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不是来自于他者,而是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3、拒绝在我们的思想中去爱。爱不在人的思想中,因为思想是对过去情况的记录,爱却存在于活生生的当下。只有我们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去爱,在行动中才能充分体现出爱,而不仅是在思想中盘旋。因为爱是超越后的结果,它存在于不同的时空结构中。

    4、不要尝试训练和练习爱。对爱进行训练,只会让我们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巧,却无法抵达爱的核心。真正的爱不属于知识范畴,它属于情感和信仰的范畴。作为信仰和情感,对爱的把握和体悟,必须具备一种顿悟性、超越性和建构性都很强的能力。

    5、保持一种没有任何动机的激情。动机构成自我,自我感受爱。“我”是动机的主体,所谓没有动机是指没有“我”的想法、念头和观点的参与。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实现。你会发现这种爱超越了时间的范畴,属于个人,也超乎个人,可以专一,也可以遍布。

    6、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爱是新鲜、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它没有昨日,也没有明天,更不受杂念干扰。赤子之心是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在爱的面前是透明的。就如同一面干净的镜子,可以照见全部的爱。因而,只有赤子之心才能感受到爱。

    按照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找到爱的真谛。对于有的人而言,这样做很难,但并不是无路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执着的念头,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平静,将爱的真谛真正显现出来。

    人际关系是自我必须反抗的第三重压迫。在当下中国,我们过于强调人脉的重要性,却并不重视自我的整体建设,这是导致中国发展活力匮乏的重要原因。只有自我的建设做得十分完备,才不会受制于人际关系。

    七、抵达真实的自我。

          本章的主题是“抵达真实的自我”。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一个民族愈文明,他的风俗习惯就愈没有诗意。”认识自我同样面临着这样尴尬的处境。

          倘若我们不解决认识自我的问题,历史越向前发展,认识自我的负担就越重,将自我彻底解放出来的机会就越小,人类面临的危机就越深。

          因此,认识自我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是影响人类整体命运的大问题。推翻快感、思想、人际关系等的束缚和压迫,自我得到了进一步显现,但认识自我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做三项工作才能抵达真实的自我。

          第一项工作:突破时间的束缚和压迫,实现心智的自由。

        时间是人在思想的作用下,虚构出来的一种强大力量。即使如钟表上面的时间,也是基于意识的力量建构的。这样的时间只属于意识,并不一定属于真实的现实。现代人对时间管理的焦虑,也足以证明意识所建构的时间是不可靠的。

          此处的时间是指心理上的时间,即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空隙。思想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被保留下来,也可以自由地穿越。但行动却显得比较呆板和凝固,而且一旦过后便会彻底消失,无法保存下来。所以,思想和行动之间就容易产生空隙。

          这个空隙的存在,加剧了思想和行动的矛盾。灵活的思想能够分析出利害关系,所以,当问题来临时,就会诱导我们去防御,而不是直面、克服与消解。而行动比较稳健,不会随意变更,所以会对思想持有极大的质疑态度,总想摆脱思想的束缚。

          思想和行动的矛盾无法调和,便产生了烦恼。解决这个矛盾,比较好的方法是停止所有的信仰、希望和恐惧。比如对于死亡,恐惧死亡的是思想,进而影响了行动。但事实是,死亡是思想虚构出来的,它其实并不存在。我们只有认清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心智才可以自由。

          第二项工作:认识到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学会化解自我和他者的矛盾。

        自我和他者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他者属于自我观察到的意象,因此,自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针对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放下自我,也可以说是忘我。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他者不是敌人,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这种威胁是自我臆想出来的。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开阔起来,真正做到“放下自我,接纳他人”。

        第三项工作:打造属于自我的冥想方式,实现心智的深层自由。

        忘我能够初步实现自我和他者的有效融合,但要想实现这种融合的突破与升华,还需要借助冥想的力量。

        克氏认为,冥想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它是不可教的,因此产生不了权威。克氏认为,把握冥想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集中注意力,整体审视自我和他者。冥想不是给意识设定一个范围去实现它的专注度,而是要开拓意识的视野,实现它的通达度、自由度和穿透度。

    第二点,要具备一颗极其敏锐的心,及时捕捉任何细节。在冥想中,每个细节都同等重要,只有心灵足够敏锐,细节才会被捕捉得越细腻、越到位。

    第三点,只做客观对待,不做主观评价。冥想不是要输出结果,它的宗旨在于让思想变得更加自由和通达。

    八、建设新我。

          我们继续解读《重新认识你自己》。本章的主题是“建设新我”。人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因此人是宝贵的。而对于一个人而言,自我又是其中最宝贵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自我,人的世界将一片黑暗。

          前面提到了许多认识自我的方式,这些方式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那就是“与旧我决裂,建设新我”。那么,如何做到呢?

        首先,要学会独处,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独处时的生命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呼吸,自由地行动,自由地翱翔。人只有学会独处,才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空寂。蜜读解读过的《瓦尔登湖》就是梭罗在独处时所创作的,正是借助了独处的神奇力量,这本书才获得如此高的声誉。

        独处的方式有很多,但有两点最需要注意。

          在独处时要注意克服急功近利的心。过于强调结果,忽视过程是不明智的。我们时常无法预料结果,但却可以将过程做到极致,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仅如此,独处时还得注意正确处理修炼与自由的关系。为了内心的平和,我们通常会选择修炼这一途径。但这样的修炼,往往带有强迫和胁迫的性质。只有以自由的心态面对修炼,我们才能带领自己的心灵进入空寂的境界。

        其次,让旧我走向涅槃。美国人休斯顿·斯密斯在《人的宗教》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盖房子。”生命亦是如此。你必须每天都死于一起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让旧我走向涅槃不是要我们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要敢于在现实面前,直视内心的各种矛盾和纠葛,打造一个纯粹的自我,也就是著名思想家熊十力先生所说的“无古无今,无人无我,直透法体”。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修炼道心,提升觉察力。道心是探求世界本质之心。克氏认为,道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重在客观和体察入微,只有具备了道心,人的觉察才是整体性的,才能不带有任何主观判断,我们才能真正发现事情的本来面目。

        还有,要运用能量,打通行动的管道。如果我们抛弃各种成见,敢于同自己的情绪作斗争,便打开了能量的通道。一旦能量源源不断地被供给,我们便具备实现自由的核心动力。自此,我们便成了自己拯救自己的唯一力量。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到这里,《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便为你全部解读完了。相信你一定获得不少的收获。为了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情况,我们特意准备了几个问题,希望你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思和总结。

    1、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内在权威和外在权威的制约和压制。内在、外在权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试着举例说明。

    2、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觉察力特别重要,那么什么是觉察力?它有怎样的特点?

    3、警惕快感是认识自我的第一重突破。那么快感、恐惧和暴力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4、认识自我要突破思想的束缚,原因是什么?

    5、什么是冥想?如何进行冥想?

    6、说说独处的重要性以及你独处的一些经验和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qv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