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ylon—tea]的第96次推送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他妈管的着吗!”
也是因为这句,养过两次栀子花,不过结局惨烈。人间草木皆有性格,更何况为人,但起初自己真的不懂什么是真性格,而是活在一种虚妄里,有时候人在追逐实现自我的过程中,确实会看不清自我,就像镜子里永远看不清最真实的样子,都是被美化后的意念,所以买回栀子花,也想变成我自盛开的人。
很难,分清楚利他与取悦之间的关系。
接受自己/观察自己,也很难,好像自我总是执着于满足那些没有的,而拥有的不够被珍视,于是一天天菲薄。
所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所看到的,也只是一个视角,真相难寻,但真相就在那里,掩藏在雾气缠绕的藤蔓中。
帮同事写参加亲子活动的感受,“每一个天马行空的构图背后,都是孩子如星般璀璨想象的结晶,每一次的创作都见证了孩子的成长,是成长路上不可多得的记忆素材”。想到自己小时候,似乎每一次成长都是自我完成,没有任何人参与,孤独的像一个花园里的巨人。
对情绪波动的感受印象深刻,尤其是一些极端的快乐/悲伤/忧郁一类的,也特别容易共情,但奇怪的是,生活中我并不能算得上是有同理心的人,那些感同身受是在自己切身经历之后也不会轻易说出的安慰,但即使这样,也并不妨碍我找到自我情绪宣泄的途径,在情绪最抑郁的时候,看电影的次数会直线上升,好片/烂片/喜剧/悲剧我都会去看,不是为了电影本身,而是喜欢影院那样空旷/沉静/有安全感的空间,你知道四周有人,但你不会去注意他们,你自然也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你可以完全随着剧情的起伏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大笑或流泪都没有关系,哪怕是你走神觉,也不会有人打断/也不会有人说你不懂欣赏,你只需要得到你想要的,一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而已。
就像我写的段落很散,只是突然想到,并不是为了构成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所谓文章而出现,日常生腻的东西,自我空间里便不需要它存在了。
很早的时候迷恋过一段时间的意识流文学,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真的是很多,而现在即使越是知道自己浅薄,却越还是心安理得,安慰自己说浅薄好浅薄好,女子无才便是德,总好过没有自知自明的人。
说到底不过是逃避,但人从来不畏惧努力,中国的劳动人民最能吃苦,怕的是没有目标,社会主义人民想奔小康,尚且有个奔头,人失去了奔头,第一点不是叹气,而是决心寻找。
先去梦里,儿时的童话书《巨人的花园》,不畏惧脾气不好的巨人,反而心疼失去春天的花园与孤独的老人。其实除了被动失忆之外,人也会主动失忆。你会发现渐渐忘了很多事情,再也记不起他们来,知道他们再次出现在梦里,你才会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却也混淆梦境与现实,比如转着电风扇的图书馆,撕开的爆米花,还有喷水枪打闹的孩子,比如不停地在走,却也不停延伸的路,比如在梦里续写的结局。
很多现实中失意的被改写,许多梦里出现的被验证,一定是一颗心向上帝不停地做了祈祷,如果上帝存在的话,如果祈祷有用的话。
再来眼下,恰巧思考的时候一片落在地上的叶子又再次被风吹起,打个旋没了踪迹,就像在日常中的奇思妙想消失的时候一模一样,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抓取,许多灵感悄然而逝。
靠什么度日,一句箴言,一篇诗歌,甚至是《赤壁赋》,想古人,想日光无新,想今时旧月,宽慰焦虑,宽慰的焦虑到底是急功近利的本质,太想通过一下子的努力完全获得什么东西,就是急功近利了,最好是及时满足,不断地点击点击,不断地反馈反馈,每两秒兴奋一次,每三秒快乐一次,每五秒被夸赞一次,却忘了人生四季,从来就是需要耕地播种灌溉,一道道艰苦复杂程序,尚且换不来圆满收成,凭什么是渴望一劳永逸,坐享其成的自己。
真理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人要为什么活着我也不知道,我常常为这样的想法感到羞赧,觉得一个凡人不必计较普度众生的难题,何况众生皆苦,只是近来发觉,如果不是一遍遍地确认存在的意义,就会不断的产生自我的怀疑,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很多东西未曾听别人说过,只是在生活中不断的感受和写下,偶尔读书时看到相同的语境,也会觉得有些事是做对了的,不是勉强,而是问心无愧。
比如这句“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非最长寿的那一个,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不要抬杠
不要忽视生命本身的意义
不要丢掉自我
不要忘记光明和善良。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