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C&B15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C&B15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作者: f7d01673dcd6 | 来源:发表于2015-10-22 23:53 被阅读100次

                                    绿意                

    时间:2015年10月18日

    地点:大溪地

    C&B15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一直觉得听C&B课程是一种享受,音乐伴着T的、大家的声音,有点在音诗画里的感觉。语言和言语在音乐中更显情感的厚重。音乐让我们更放松,更易于体验到我们的体验。本次课程分为三个部分:1、回顾上堂课的内容;2、本次课的内容;3、感受与提问。

    一、回顾上堂课内容:

    1、儿童的顺从与虚假自体的发展链。

     虚假自体: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着,这就是虚假字体的发展。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早期不安全的环境,来自于母亲。母亲是做为一种环境来杯体验到的。早期孩子的心智发育也与母子关系息息相关。在这里T分享了母亲在孕期情绪异常可能给予孩子的影响。

    在这个点上,我很深的想到了我认识的一个人。旁观他育儿的过程,我常常有种窒息感。作为33岁的独生子,目前他是一个8岁孩子的父亲,与他相处我感觉到他是悲观的、低活力的人。在他的思维模式里,自己每次选工作都只选工作相对简单、低风险的。当初自己上学、当兵、工作都是由爸爸安排的。爸爸觉得自己不行,自己也觉得自己不行。他每天都要陪孩子做作业到晚上10点半以后,如果第二天有测验、考试自己就开始紧张。要增加孩子的复习和预习,还会取消周末休息和外出的时间,来陪儿子复习。自己反思自己教孩子完成作业时情绪不好。每一次儿子的考试测验,自己都没有满意过。基本都是失望的。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他的虚假自体。那种低活力的状态:胆小、怕事、口头禅就是累。仿佛他为了周围的人(儿子、家务事)已经被榨干了。对于他来说世界充满了无奈和应付。让他无力承担却又不得不承担。如果说他的原生家庭让他成长成了今天的样子,那么更让我痛心的是他在用他的方式,传承着这种对婴孩的强势控制和空间的侵占。他的儿子已经8岁了,变成了一个满脑子只有学习学习、我不行我不行的自我否定和对家人很深的愧疚感。可是我觉得我帮不了这个孩子,因为他的父亲意识不到或者说不愿承认,他需要改变。或者他嘴上说着要改变,但是他的行动是动弹不得的。

    那孩子需要什么?  T:温情、体贴。

    在中国儿童穿衣服多这种现象背后,家长的初衷:过度保护后——自己心安,孩子不生病——自己少麻烦。而这种过度保护背后又会导致孩子的顺从。

    案例:16岁男孩X,身高183cm、 90多公斤。中考不理想准备补习,到补习班刚上课2周就被开除了。理由是不尊重老师。单亲家庭,随母亲生活。但是已经2年了不和母亲说话了,一直住在外婆家,最近与外婆吵翻了,又不得不回来跟母亲住。他对母亲有很深的厌恶感。

    这个案例中的男孩,在家庭中他更多的是用对抗而不是顺从。在这里T为我们做了一个对比:顺从和虚假自体;对抗与没有虚假自体。他们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虽然表面上顺从我们获得了家庭的资源,但是却丢了自己的本心和内在力量。对抗不具有虚假自体,但是我们失去了太多的资源和链接,同时也在这种对抗中远离本心。虚假自体是一种迎合的状态,看似他是有资源的,但是它的结果是:(1)自体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2)查ungzaolihe自发性不够。所以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2、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青年时对于黑暗的恐惧。很深的不安全感。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

    想起了T上次课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婴儿,只有母亲。”你用什么来抚育灌溉你的孩子,你就将收获怎样的孩子。

    4、真话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防御、隐藏、自我否定、演。在隐秘的世界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脆弱、卑微的存在。

    5、什么是儿童的主观体验的品质,它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

    (1)青少年学习动力的结构性分析

    温暖与向外的链接——亲和力

    陪伴的渴望和接纳——移情的能力

    活力与情趣,交流的能力和愿望

    愿景和自我实现的态度。

    (2)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损。

    (3)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行动感性分裂机制。

    6、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l亲子关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与母亲人格的品质。

    (T,如果母亲的人格是多面的,那么孩子就可以用多面的。母亲的人格单一,孩子就容易人格固化和僵化。)

    l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

    心智的破坏来自于意志的破坏和强行侵凌。  人格的发展——潜意识人格发展的维度。

    l忽视与隐形的恶惩罚

    l病态的爱与不能分离的绑架。

    二、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一)、提纲

    1、温尼科特的家庭内在动力与虚假自体的发现,这个环节要说到维特根斯坦的撒谎与觉醒之路,这一场,西方浪漫主义的时代将是一个通道,让我们看到觉醒与经验的边界。

      作为家庭里力量最弱小的孩童。我们对于父母有生存的依赖、被爱的依赖、安全的依赖。这些依恋让我们很自然的会去迎合父母、顺从父母。关键就在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父母。他们是把我们当附属品,他们只能关切到自己,还是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客体去尊重,能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留有边界,这很关键。其次就是孩子在顺从的过程中,自体的建构状况,他是否能体验到自己的意志与父母意志的碰撞?他是否能体验到自己的体验,还是是一味的迎合,在迎合和顺从中压抑了自己,最终丢了自己。

    2、客体关系是一种潜在空间,需要开发和资源性思维。

    知识链接:什么是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3、关系演化史中情感的本质性力量。

    关系与情感是息息相关的,你怎么样的情感需求决定了你怎样的关系存在。

    4、客体关系的核心接口。

    从客体关系中看到自体的状态与需求。

    5、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足够好母亲”的维度与评估。

    6、客体关系中的破坏者与婴儿发育的阻抑(攻击性与自我隔离,疑病与退行,恐惧与心智防御性关闭。)

    7、婴儿发育的核心线路与资源联结的能力。

    【虚假客体】

        一边是潜在抑郁的母亲,一边是体面有良好教养的专制的父亲,迫使他发展出虚假自体,但也是让他感到虚假自体的存在依赖于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发展出自己的创造性,他一生都是在专制的父亲与抑郁的母亲那样的人做斗争,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顺从他人。

    从这个角度T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家的建树与他们的生命史与成长史的内在联系。以上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的家庭带给他带来的生命课题。温尼科特凭着自己的深入反思与洞察和清晰的自我定位,突破了被虚假自体笼罩着的命运,坚实的走在了活出真实自己的路上。

    还有同样很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出生在一个欧洲富豪家庭。父亲强悍的意志,母亲的神经质和无法响应孩子。让他的童年是一个顺从的乖男孩。从他9岁时开始思考的那句“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他开始了真实的探寻和思考。指导他16岁,他不再想迎合和顺从。于是他以反抗的形式推开了生命中的第一次觉醒!

    在温尼科特、维特根斯坦,以及T案例中的追风少年和山上杨过身上。T把他们四个人的不同落在了自我定位地点上。对比温尼科特和维特根斯坦较早的自我定位,与追风少年和山上杨过的迷茫和无法定位自己。T让我们看到小孩子的觉醒与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因为自我定位将成为生命的着力点,而热爱将会把定位聚焦。    再对比那位16岁中考失利男孩,他则是以不顺从、不迎合、全面攻击的方式来对抗家庭,他虽然没有形成虚假自体。但是他的糟糕的人际关系和对抗带来的巨大的情绪消耗,让他无法形成自我定位。

    下面是关于自我定位的发问与停留:(由于笔记不全,有的部分是我脑补的。)

    HSQ:怎么理解自我定位?

    T:自我定位是原点。关键在于找到乐趣,乐趣是最重要的。

    HSQ:找到乐趣后的策略?

    T:找到乐趣,本能的力量就跟上去了。

      生命的乐趣和补偿

      虚假自体:自体的补偿,体会不到自己生命的活力。

    SH:怎么找到、发现生命的乐趣?(女儿的)

    T:这是一种意志力,你要尊重她的发现。

    LYY:怎么区分是补偿还是乐趣?

    T,分享了大洋来楼上和他一起看书的片段。我感受到的是养育者提供的家庭的氛围、环境和气氛。以及养育者的专注、投入以及控制好与孩子的边界。给了孩子一个安静的、自由的、有边界的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专注到自己的热爱当中去。

    T:家长对孩子的开放性引导。T对大洋的画的启发性推展。以及大洋下楼怕黑想到爸爸陪时。他敏锐感受到了孩子的期待,而他采取的是假装不知道,让大洋自己尝试面对。结果大洋自己调用资源,把走道的等都喊亮了。自己成功的完成了一词穿越恐惧。在这里我看到了边界的魅力。

    【潜在空间的发明者】

    克莱因——把解释视为提供深层知识   ——克莱因式的分析师作为权威的观察者

    温尼科特——把解释视为游戏与探究的邀请——温尼科特式的分析师是作为潜在空间的发明者

    亲子关系的发展:  原生关系——分离——社会关系

    0—6个月——原生关系

    1岁——1.5岁——大小便的控制(肛欲期)母子就要形成分离的态势,原生关系将要发展成社会关系。

    3岁——父亲的“登堂入室”(父亲代表着秩序和力量,他是社会关系的介入。)

    在社会关系这一层,T认为最好的社会关系是:合作关系,而合作是需要资本的,比如人格力量。  在这里T提到了领军人物的人格旋转与杀法。

    在这个点上,我的反思自己人际关系中的谨小慎微。不敢直面矛盾。一方面是怨念和攻击性,一方面是害怕和不安全感。在这个点上,我觉得是需要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更多的去直面和沟通。

    治疗师——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做原始的空间)

             咨客的欲求越原始,内在越脆弱。

    在体验中我跟T说,这个技术性的指导,让我竟然又有了一点想要成为咨询师的信心。

    【精神分析演化史中的情感本质】

    精神分析从性欲理论改造成为一种关于情感本质的理论,期间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一场精神世界里的认知革命。

    三个人的理论区别

    l弗洛伊德很少注意到养育配对与婴儿护理的细节。

    l克莱因在母婴关系的框架中注重的是婴儿在爱与恨之间的冲突和内部的幻想。

    l温尼科特,他关注的是早期母婴关系中“够好的母亲”和“促进性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T在这里跟我们分享了克莱因的家庭,她的三个女儿的状况,以及她与学生温尼科特的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通过这些片段,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易,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突破与生命重塑的意义和价值。

    【客体关系与基本理论】

    l客体关系的基本理念

    l客体关系是一个关系模式,而非驱力模式。

    T:每一个关系都有一个模式管着:比如原生关系,比如职业关系。

    从客体(或原生)关系移植到情感关系:你与男友的关系,你与治疗师的关系。

    人格多维——关系才可以转频。

    因为童年的缺失,而造成相关欲求循环往复的补偿。这种模式也许终其一生不可能终结,但是至少可以减缓,可以调频。

    l其核心概念是相信人最初的动机自爱与寻求与客体和他人的关系,人的最终目标是为和另一个人保持关系,而非寻求享乐。

    人的最终目标是跟另一个人保持关系,这是源于人类的孤独感吗?或者还有生物性、以及社会性的本能?

    T:你这一辈子都在找一个人,你要找到TA和你好好过日子。所有人都这样吗?一个孤僻的也是这样?孤僻的人他活在深度的自己当中,他的“另一个人”就是——有充分安全感、信任感的自己。别人都是没有安全感的。

    l母亲与儿童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母亲在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存在,这个母亲决定了儿童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l客体关系理论还在治疗中注意反移情的运用,在严重心理障碍的深度治疗中有强大的能量。

    T:反移情——治疗师给孩子的情感回应。自己退行到原始母亲的那一段,给予咨客以抱持的环境。

    l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在治疗的时间和空间中,患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客体关系投射成为自己和分析师的关系,即产生移情。

    移情——早期客体关系的投射。

    【什么是最好的母亲】

    l她不仅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而且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

    T:放下母亲的意志积极响应孩子。在这里考验的不是母亲的经验,而是本心的力量。很多母亲本能的力量起不来,人格的开放度不够。她常常只能困在自己的人格中,形成各种隔离。本心的力量起不来。

    SH问:人格的开放度怎么理解?是性格的外向?

    T:母亲对孩子的专注度有多少?孩子的举手投足你的体验?

      关闭性的体验——内在隔离,焦虑、只能关注到自己。

      母亲有没有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创造性的欣赏)

      儿童的需要:吃喝;父母的响应和服从。

    我想到的是:母亲只有自己突破虚假的自体,才能在关系中看到自己的状况,然后放下自己,去关注到婴儿,从而看到孩子的创造性。同时看到并尊重自己与孩子的边界。

    l真正的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

    T:作为一个领军人物,你怎么激发团队成员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l不够好的母亲没有提供一个自我可以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顺从的世界,使其过早的关心外部世界(防御性),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压迫性的挑战,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在心理的发展。

    T,不够好的母亲往往养育出生存焦虑的孩子,他们直接生活在生存的底线上,每天直面的就是很深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被忽视感。这样的孩子特别紧,这种紧阻碍了他视野的开放。这种孩子容易迎合性的妥协。他们很可能被一点点小小的享乐就陷入其中(因为他们害怕失去眼前的。)从而忘了更重要的东西和更广泛的链接。表面上看是沉浸与享乐(退行性的链接)其实是对于抱持环境的欲求太深。

    T:比如谈恋爱,有的人谈恋爱,就把所有都丢了。长期通过顺从而获得原始的抱持环境。当恋爱关系中获得一种很深的抱持时,就打乱了正常的生命秩序,这里出现了明显的退行。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你的亲密关系一定是不行的。

    l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力量,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

    母亲本心力量的展现与满满的爱。

    【主观全能感——代理自我——撤退】

    主观全能感:婴儿在创造一个世界

     代理自我:母亲的撤退

    l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

    婴儿——资源——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

    SH问:母亲撤退的时间点。

    T:逐渐,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样一个词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

    l婴儿在创造一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成长,母亲也慢慢从这种代理自我的状态中退出——婴儿意志是无助和依赖的,现在他第一次感到了依赖,逐渐意识到世界不是由主观构成的,个人愿望的满足不仅仅需要表达,而且需要与别人协商,别人也都是有自己的愿望和议程的。

    在这个点上我感受到了婴儿从幻想的全能感,逐渐过度到现实感中。

    【破坏者与婴儿的阻抑】

    l破坏者与本性的自发表现。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一个人成长早期在养育关系与情感是息息相关的,你怎么样的情感需求决定了你怎样的关系存在。

    4、客体关系的核心接口。

      从客体关系中看到自体的状态与需求。

    5、客体关系视角下的“足够好母亲”的维度与评估。

    6、客体关系中的破坏者与婴儿发育的阻抑(攻击性与自我隔离,疑病与退行,恐惧与心智防御性关闭。)

    7、婴儿发育的核心线路与资源联结的能力。

    【虚假客体】

        一边是潜在抑郁的母亲,一边是体面有良好教养的专制的父亲,迫使他发展出虚假自体,但也是让他感到虚假自体的存在依赖于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发展出自己的创造性,他一生都是在专制的父亲与抑郁的母亲那样的人做斗争,努力成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顺从他人。

    从这个角度T让我们看到了心理学家的建树与他们的生命史与成长史的内在联系。以上是英国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的家庭带给他带来的生命课题。温尼科特凭着自己的深入反思与洞察和清晰的自我定位,突破了被虚假自体笼罩着的命运,坚实的走在了活出真实自己的路上。

    还有同样很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出生在一个欧洲富豪家庭。父亲强悍的意志,母亲的神经质和无法响应孩子。让他的童年是一个顺从的乖男孩。从他9岁时开始思考的那句“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他开始了真实的探寻和思考。指导他16岁,他不再想迎合和顺从。于是他以反抗的形式推开了生命中的第一次觉醒!

    在温尼科特、维特根斯坦,以及T案例中的追风少年和山上杨过身上。T把他们四个人的不同落在了自我定位地点上。对比温尼科特和维特根斯坦较早的自我定位,与追风少年和山上杨过的迷茫和无法定位自己。T让我们看到小孩子的觉醒与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因为自我定位将成为生命的着力点,而热爱将会把定位聚焦。    再对比那位16岁中考失利男孩,他则是以不顺从、不迎合、全面攻击的方式来对抗家庭,他虽然没有形成虚假自体。但是他的糟糕的人际关系和对抗带来的巨大的情绪消耗,让他无法形成自我定位。

    下面是关于自我定位的发问与停留:(由于笔记不全,有的部分是我脑补的。)

    HSQ:怎么理解自我定位?

    T:自我定位是原点。关键在于找到乐趣,乐趣是最重要的。

    HSQ:找到乐趣后的策略?

    T:找到乐趣,本能的力量就跟上去了。

      生命的乐趣和补偿

      虚假自体:自体的补偿,体会不到自己生命的活力。

    SH:怎么找到、发现生命的乐趣?(女儿的)

    T:这是一种意志力,你要尊重她的发现。

    LYY:怎么区分是补偿还是乐趣?

    T,分享了大洋来楼上和他一起看书的片段。我感受到的是养育者提供的家庭的氛围、环境和气氛。以及养育者的专注、投入以及控制好与孩子的边界。给了孩子一个安静的、自由的、有边界的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专注到自己的热爱当中去。

    T:家长对孩子的开放性引导。T对大洋的画的启发性推展。以及大洋下楼怕黑想到爸爸陪时。他敏锐感受到了孩子的期待,而他采取的是假装不知道,让大洋自己尝试面对。结果大洋自己调用资源,把走道的等都喊亮了。自己成功的完成了一词穿越恐惧。在这里我看到了边界的魅力。

    【潜在空间的发明者】

    克莱因——把解释视为提供深层知识   ——克莱因式的分析师作为权威的观察者

    温尼科特——把解释视为游戏与探究的邀请——温尼科特式的分析师是作为潜在空间的发明者

    亲子关系的发展:  原生关系——分离——社会关系

    0—6个月——原生关系

    1岁——1.5岁——大小便的控制(肛欲期)母子就要形成分离的态势,原生关系将要发展成社会关系。

    3岁——父亲的“登堂入室”(父亲代表着秩序和力量,他是社会关系的介入。)

    在社会关系这一层,T认为最好的社会关系是:合作关系,而合作是需要资本的,比如人格力量。  在这里T提到了领军人物的人格旋转与杀法。

    在这个点上,我的反思自己人际关系中的谨小慎微。不敢直面矛盾。一方面是怨念和攻击性,一方面是害怕和不安全感。在这个点上,我觉得是需要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更多的去直面和沟通。

    治疗师——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做原始的空间)

             咨客的欲求越原始,内在越脆弱。

    在体验中我跟T说,这个技术性的指导,让我竟然又有了一点想要成为咨询师的信心。

    【精神分析演化史中的情感本质】

    精神分析从性欲理论改造成为一种关于情感本质的理论,期间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一场精神世界里的认知革命。

    三个人的理论区别

    l弗洛伊德很少注意到养育配对与婴儿护理的细节。

    l克莱因在母婴关系的框架中注重的是婴儿在爱与恨之间的冲突和内部的幻想。

    l温尼科特,他关注的是早期母婴关系中“够好的母亲”和“促进性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T在这里跟我们分享了克莱因的家庭,她的三个女儿的状况,以及她与学生温尼科特的一些生活中的小片段。通过这些片段,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不易,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突破与生命重塑的意义和价值。

    【客体关系与基本理论】

    l客体关系的基本理念

    l客体关系是一个关系模式,而非驱力模式。

    T:每一个关系都有一个模式管着:比如原生关系,比如职业关系。

    从客体(或原生)关系移植到情感关系:你与男友的关系,你与治疗师的关系。

    人格多维——关系才可以转频。

    因为童年的缺失,而造成相关欲求循环往复的补偿。这种模式也许终其一生不可能终结,但是至少可以减缓,可以调频。

    l其核心概念是相信人最初的动机自爱与寻求与客体和他人的关系,人的最终目标是为和另一个人保持关系,而非寻求享乐。

    人的最终目标是跟另一个人保持关系,这是源于人类的孤独感吗?或者还有生物性、以及社会性的本能?

    T:你这一辈子都在找一个人,你要找到TA和你好好过日子。所有人都这样吗?一个孤僻的也是这样?孤僻的人他活在深度的自己当中,他的“另一个人”就是——有充分安全感、信任感的自己。别人都是没有安全感的。

    l母亲与儿童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母亲在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存在,这个母亲决定了儿童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l客体关系理论还在治疗中注意反移情的运用,在严重心理障碍的深度治疗中有强大的能量。

    T:反移情——治疗师给孩子的情感回应。自己退行到原始母亲的那一段,给予咨客以抱持的环境。

    l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在治疗的时间和空间中,患者一定会把儿童期内射的客体关系投射成为自己和分析师的关系,即产生移情。

    移情——早期客体关系的投射。

    【什么是最好的母亲】

    l她不仅认识到婴儿的本能需要,而且了解他的创造性,尊重他的边界,依据儿童需要的变化进行适应和改变。

    T:放下母亲的意志积极响应孩子。在这里考验的不是母亲的经验,而是本心的力量。很多母亲本能的力量起不来,人格的开放度不够。她常常只能困在自己的人格中,形成各种隔离。本心的力量起不来。

    SH问:人格的开放度怎么理解?是性格的外向?

    T:母亲对孩子的专注度有多少?孩子的举手投足你的体验?

      关闭性的体验——内在隔离,焦虑、只能关注到自己。

      母亲有没有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创造性的欣赏)

      儿童的需要:吃喝;父母的响应和服从。

    我想到的是:母亲只有自己突破虚假的自体,才能在关系中看到自己的状况,然后放下自己,去关注到婴儿,从而看到孩子的创造性。同时看到并尊重自己与孩子的边界。

    l真正的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

    T:作为一个领军人物,你怎么激发团队成员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l不够好的母亲没有提供一个自我可以在其中自由发展的心理空间,而是呈现给婴儿一个他必须立即妥协和顺从的世界,使其过早的关心外部世界(防御性),被迫关注处理外部世界的压迫性的挑战,从而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限制和阻碍了内在心理的发展。

    T,不够好的母亲往往养育出生存焦虑的孩子,他们直接生活在生存的底线上,每天直面的就是很深的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被忽视感。这样的孩子特别紧,这种紧阻碍了他视野的开放。这种孩子容易迎合性的妥协。他们很可能被一点点小小的享乐就陷入其中(因为他们害怕失去眼前的。)从而忘了更重要的东西和更广泛的链接。表面上看是沉浸与享乐(退行性的链接)其实是对于抱持环境的欲求太深。

    T:比如谈恋爱,有的人谈恋爱,就把所有都丢了。长期通过顺从而获得原始的抱持环境。当恋爱关系中获得一种很深的抱持时,就打乱了正常的生命秩序,这里出现了明显的退行。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你的亲密关系一定是不行的。

    l够好的母亲满足婴儿的全能感,赋予婴儿虚弱的自我力量,真实自体开始拥有生命。

    母亲本心力量的展现与满满的爱。

    【主观全能感——代理自我——撤退】

    主观全能感:婴儿在创造一个世界

     代理自我:母亲的撤退

    l可利用的资源就是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

    婴儿——资源——想象的主观体验和幻想。

    SH问:母亲撤退的时间点。

    T:逐渐,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样一个词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

    l婴儿在创造一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成长,母亲也慢慢从这种代理自我的状态中退出——婴儿意志是无助和依赖的,现在他第一次感到了依赖,逐渐意识到世界不是由主观构成的,个人愿望的满足不仅仅需要表达,而且需要与别人协商,别人也都是有自己的愿望和议程的。

    在这个点上我感受到了婴儿从幻想的全能感,逐渐过度到现实感中。

    【破坏者与婴儿的阻抑】

    l破坏者与本性的自发表现。

    在这里我想到的是,一个人成长早期在养育方面所受到的忽视、无响应、强控等等的侵害,对婴儿成长造成的阻碍和抑制。

    三、总结部分

    这次的总结感受部分,更多的是提问、对话、案例分析。在对话和提问中,我们找到了自己与T与课程的接口,收获良多。

    1、LYY提出的关于做一位足够好母亲的挑战。T的回应是父母心智的核心在于——心理的空间。

    2、ZWH的感受分享,T给予的是:在潜在空间的发明者这个点上,作为团队中领军人物及一反三的意识塑造。

    3、DK三个案例地发问(1)孩子攻击母亲,与父亲可以交流,母亲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关系在恋爱中是不是一个雷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是不是要从与母亲的关系开始修复?T: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引发退行。孩子反击母亲,实际上是在反击母子关系中的退行。孩子站在父亲这边攻击母亲,母亲对孩子是产生了一种拉力,拉着孩子。(2)身边的一个女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好,攻击父亲,跟母亲没有发生分离,与父亲是隔离的。她对待亲密关系是不是也是攻击?自己又像父亲,这是不是又存在自我的攻击?T:父亲是社会化的动物她没有涉取父亲的社会化资源,如果她有社会化资源,就可以与母亲形成分离。DK:这个人特别强调集体性,又在攻击又在顺从。T:社会化失败,所以她攻击。一下群体一下退行。这样的孩子在找一种客体关系。(3)女生,谈话中父亲开放性大,与父亲保持亲密关系,把父亲塑造成未来的亲密关系。小学时不与父母住,住在伯伯家。很少提到母亲。 T:她与母亲的疏离,看母子关系,以及她家庭结构的支撑与平衡点。

    4、LXF母亲人格的维度,母亲扮演很多角色的能力。T:母亲性格的开放度,母亲的人格发育水平和生命乐趣。

    5、ZL提供了一个孩子的案例,T由此提到的你怎么去搜集信息,怎么了解关系的品质。如何延展在沟通里面的信息。

    6、WLL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的乐趣,结果会怎么样?T:结果是一个无趣的、匮乏的人生。   很多的心灵鸡汤它是外在的,生命的乐趣是发自内心的、完成自我的蜕变和建构。

    7、HYL:父母对于成长的重要性,70、80后的缺失,与建构的核心点?  T:资源的辨识度,打开视野。重塑完美的学习能力。婚姻、恋爱、事业中的学习能力。

      再次回顾提纲,每一个点的提出和展开,围绕着早期客体关系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同时看到了发自本心的爱和乐趣的弥足珍贵。生出一丝岁月静好的感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B15客体关系第二次课备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ut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