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认为对文字敏感的人一般都喜欢独处,略有悲伤情怀,多愁善感,对世间万物有较强的洞察力,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语言文字就像是习武之人手里的十八般武艺。
喜欢仪式感的我,每年的生日我都会写一篇文章或者日记,这篇文章从前天晚上就计划写,一直到此时半夜醒来才真正动手写,仔细反思慵懒来自于暂时安逸的生活和激动难以平复的心情。写一篇文章不是如流水般跃然纸上,朴实无华的语言就像是从蚕茧里面抽出来的丝,细腻而柔软编织成梦的锦缎。写之前要使身、心、灵渐入佳境,灵感才会到来。
17岁的日记本好有年代感我分别翻看了16岁,17岁,18岁的日记本,这几本被翻看了多遍的日记,以前看会被往事勾起回忆,或欢喜或悲伤,如今再看,已经发展到了科学的态度了,会从心理学,年龄阶段,身体发育阶段等方面分析当时处理问题方式的原因。这其实代表着我已经失去童真,那颗充满浪漫幻想天真的心已经开始更务实了,以前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写日记,不管多晚都要写几句,后来有了QQ和微信也喜欢在这些软件上随手记录日常生活中瞬间的感动。最近这两年又在一个APP软件上写,带上插图设计更美观。只是很懒,一年也写不了几篇,其实很忙,忙到从睁开眼到再次入睡感觉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一天天地数着过,而是一周一周地省着过,抓住周末的小尾巴或风景或美食赶紧享受一下生活,又要滚入时间的狂流,太快了,日子过得太快了!一次和同事讨论“怎么才算是过日子,怎样又是过生活?”好像来不及思考就过去了,到底是过日子还是生活还需要日后来评价。
古老的苗寨从喧嚣的城市快节奏生活到恬静的山村环境,从美颜相机到镜子里真实的自我,从热闹出奇的小视频到平静无声的文字,我不由自主快速地转换,此时反思我是应该稳住脚步,以不变应万变,保持真我本色。外出学习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的不足,想如一块海绵来汲取知识,也曾熬夜学习,可身体会因过度消耗而产生恶性循环。去杭州学习时游览了当地有名的灵隐寺,庙里的师父在给我解签时,提出了一个字“妙”,签上的好几句话我也没有记住,直到现在只能想起“妙里寻”这三个字,我也查阅一些字理方面的书籍,对“妙”字进行字理分析,帮助我领悟道理。做人做事方式方法很重要,我这个年龄也应该趋长避短了,好好地稳住心,做好本职工作,有一两样爱好,用宽大的胸怀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急不躁,静待花开。越放手得到的越多,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少讲解多体会,学生得到更多学到更多,生活中除了原则性问题,少说教多身教,孩子自主能力更强,与人相处少干涉更自由,适当的距离产生美!
钟书阁“年年有风 风吹年年 慢慢即漫漫.”
“日日无事 事复日日 忙忙亦茫茫”
“日日升日 日落日日 旧旧依久久”
“岁岁落暮 暮坠轮轮 暮暮即慕慕.”
“朝朝辞暮 尔尔辞晚 碎碎念安安.”
像这样的文字,今后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喜欢了,现在更多喜欢的是《道德经》《易经》里面似懂非懂需要长时间揣摩的一两句话。翻看往年生日时写得文字,感觉现在写得平淡了许多,既没有很多忧愁也没有很多激励的心灵鸡汤,这也许就是“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