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共读《百喻经》
《百喻经》D12: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

《百喻经》D12: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

作者: Sophia的麦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3-07 09:48 被阅读0次
斫树取果喻: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一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一棵又高又大的树,当生胜果,来人把它从国王眼皮底下砍倒,国王竟然允许他做到了,这本身很离奇。佛家解释就像持戒和破戒,一旦破戒,就像把持戒之树砍倒,再也活不了了。每个人都可能做些让自己悔恨的事,我还是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重新去栽种一株持戒树。

送美水喻: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远此村去。时彼村主语诸人言:“汝等莫去,我当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来不疲。”即往白王,王为改之,作三由旬。众人闻已,便大欢喜。有人语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无有异。”虽闻此语,信王语故,终不肯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修行正法,度于五道,向涅槃城,心生厌倦,便欲舍离,顿驾生死,不能复进。如来法王有大方便,于一乘法分别说三。小乘之人,闻之欢喜,以为易行,修善进德,求度生死。后闻人说,无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语,终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复如是。

佛家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讽刺了那些觉得修小乘比修大乘方便易达,便选择小乘不再更改的人。有些因素是没办法人为更改的,比如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空间距离,再比如养大一个孩子所要付出的辛劳,在一门学科、一份工作、一段关系里自己所要成长的和付出的。国王说五改成三有那么多人信,不是因为国王的威信,而是因为这说法符合人们的期待。就像书店里摆的那些命名为“某某英语十日通”、三十天塑造完美身材之类的书籍总有人买一样,是因为符合人的期待。

宝箧镜喻: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著我见者,亦复如是。

此故事所愚在于把镜中见到的自己的像,当成真人,而且还以为那是阻碍我们拿到珠宝的对头。就像生活工作中我们面对即将获得的工作成果,一开始先遇到的是自己的惰性,如果误以为那惰性是真实的困难,就会裹足不前。而不要执着惰性这件事,脚踏实地放平心态,做好每个当下该做的,想要的成果水到渠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D12:斫树取果喻、送美水喻、宝箧镜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pwg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