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沉思录·4》
基督教的“十诫”要求人们尊敬自己的父母,却没有提到对子女的热爱,因为上帝早已安排好人们如何履行后一种责任。人们很少指责别人对子女的溺爱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强烈,却常常怀疑别人孝敬父母是装模作样。
我们责备父母对子女过分的溺爱,是因为这些最终对他们都没有益处。
当我们最亲近的人遭受不幸,竭力压制自己超乎寻常的感情并不正确,而缺乏那种感情更让人难以接受。
对别人的不幸怀有合理的同情,这并不会让我们忽视自己的责任。
那些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命运或名誉的不幸则完全不同,我们感情的过分外露比冷漠显得更不恰当。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非常接近斯多葛学派的冷漠无情。
物质的贫穷并不能引起多少怜悯,为此怨声载道的人也容易让人瞧不起…从富裕到贫穷,常常让人饱尝艰辛,所以容易引起旁观者真挚的同情…人们钦佩和赞同那些自强不息的人,因为他们不会因为地位的改变而自暴自弃,也不会因财富的减少而意志消沉,他们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乐观,按照自己的品行来进行自我评价。
名誉被污蔑是一个无辜者遇到的最大不幸。所以在面对可能造成这种不幸的事情时,激动的言行并不能归于粗鲁无礼……老成者将他人的诋毁置之度外,对他人的谩骂视而不见,甚至对那些无聊之人大为不屑,这是因为生活的积累和多次的经验教训,使他们对此变得冷漠。
我们几乎不可能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无动于衷,我们常常抱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回忆别人遭遇的不幸。但对于我们自身的痛苦,回忆时则会带着羞愧的心情。
当人们造访一个生活在痛苦、疾病和不幸的弱者时,他马上会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从造访者的角度出发,思考人们会如何看待他的处境。此时,他会获得某种短暂的平静。
一个意志较为坚强的人,可能会保持较长时间的振作,并尽可能使旁观者感觉到他的镇定。他会用各种玩笑使朋友们开心,如果非要讲述自己的不幸,也会用一种坚强超脱的语气进行叙述。
现在的风气让人们对软弱的情感报以宽容,如果某人家中遭受了重大不幸,一般只会允许最为亲密的亲戚和朋友去拜访,而不希望关系疏远或者陌生人的拜访。人们觉得关系亲密的人约束较少,更能给不幸者带来关怀和同情。其实心怀恶意的人,最喜欢混在那些亲密的朋友中间,对不幸者进行恶意的拜访。此刻,最脆弱的人也会用一种看似轻松愉快的样子,对那些恶意的来访者表示蔑视。
真正具有坚强和果敢品质的人,会有严格的克制能力。他们聪明正直地面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不管是不是独自战斗,不管成败与否,也不管对手是敌是友,他都能保持理性和冷静。他已经习惯用旁观者的眼光去评价自己和周遭的事物,这种习惯不仅规范了他的言行举止,更规范了他内心的情感。他完全认同那个公正的旁观者,甚至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正的旁观者。对他而言,这个伟大的旁观者下达的指令,是唯一值得恪守的。
综上所述,人们对自身行为的满意程度,随着自我克制的程度而变化。如果不需要自我克制,就不会产生对自我的满足感。
出处:P648——P65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