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作者: 溜达的阿Q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7:57 被阅读0次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最近听课活动涌现不少自编的教学内容的课,教学探讨不断,感受到科学这门课程的生气。

    一位老师上了一节《玩镜子》的课,这个内容设计很好,看好这样的自编教材内容,向生活贴近。现行课本里的很多实验都是实验室条件下人为设置的,即经过普遍概括、适宜于实验室条件操作的内容。这样的内容,虽然从生活中提炼而来,但是与学生的经验有一定的距离。 万花筒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平时学生爱玩,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的教学内容是最受欢迎的。科学来自生活,科学同样也是通俗的。小学科学教育适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

    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听完课后,微信群里一些老师提出这节课本身的内容有难度,二年级学生较难理解,学生自主探究较少,老师提到了一些科学词汇,有提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是基本上是由老师一步一步带领得出的。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针对一些老师的意见,设想一是可以采取当天评课的老师提到的改课题《玩镜子》为《玩万花筒》,修改课题之后调整教学结构,将重点直接变为玩万花筒,对于平面镜成像不做涉及,由玩万花筒入手,设计万花筒,自己做万花筒,再玩万花筒,既然讲不清,就不蜻蜓点水的涉及,集中在万花筒上探究。

    另外一个想法是将这个教学内容继续放在五年级的《光》教学单元,和原有教材成体系,作为教材的补充让学生展开去研究,把这一主题研究得淋漓尽致。争取切入口一英寸宽,纵向研究一英里深,“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刀真枪的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这一段时间听了很多自编教学内容的科学课,不禁想,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来研究呢?我认为符合“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设定的内容比较适合孩子们研究。我的理解“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是关于儿童的科学教育要“少而精”。

    人生有限,知识无限,一个人无法穷尽知识,只能挑最有价值东西去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就体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教育思想。不给学生过宽的知识面,而主张给学生一英里的理解力。

    “宽”者,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秉持的是求多不求精的理念。“深”者,强调的是儿童理解力的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影响的理解,秉持的是求精不求多的理念,不把对知识的获取作为科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深”还可以促进孩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有一部分老师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一英寸宽不够,要给儿童更宽广的科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宽度和深度同样重要。我不反对在科学教学中追求宽度和深度的共生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我感受到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发展研究深度的能力。或者说,他们这方面能力是更欠缺的。                                                                                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学习手段的普及,大部分孩子知识面非常广,他们在知识的广度上不缺乏,但是大多数时候集中在零散的问题和现象研究上,这个时代碎片化的知识也影响到了他们,虽然学习的机会很多,但是大部分的学习浅尝辄止,他们缺乏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缺乏深度,不成体系,没有架构,长久以往,他们并没有形成整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习惯。科学需要严格的逻辑思维,需要证据,然后在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再进行一系列验证,而整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习惯,很多成年人都是十分缺乏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要在童年时期,就培养这种思维的习惯,这比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更有难度,更重要。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干预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探索,而不是单纯灌输给他前人积累的现成的知识,要让他在这个过程中爱上科学,迷上科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这样,我们的智力开发就会前途无量。(刘默耕语)                  我们的科学教育承担着“启智”的作用,也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孩子一生打好用科学思考的底子。

    科技不断发展,有许多老师自编教材也采用到了这些内容,如3D打印、磁悬浮小车、蓄水游戏等,最初看到这样的课,我不明觉厉。但细细体味后,发现既讲不细,又讲不清,还是要通过那些通俗浅显、方便易得的东西,促使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的真正参与。反思我们的一些教学,比如某些STEAM自编教学内容,学生亲力亲为了,但思维真正参与了吗?课堂热闹了,是不是就是学生真正思考了?真的像科学家一样的积极深入了?学生真正“卷入”探究、研讨过程了吗,学生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吗?学生发展了,但发展的是孩子们最缺少、最重要的能力吗?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可以给孩子们讲讲最新的知识,讲讲现代的科技新闻,当个消息讲给学生听,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但是科学基础启蒙教育更多地是考虑感性的东西,基础是感性认识,为了统帅这些感性认识,也要引入一定的科学概念,比如"动物"、"植物",他学会了就会用来称呼千千万万个这一类的东西。有了"液体"这个词,他可以把酒精、牛奶、煤油、水银等等都称之为液体。这就是我们讲的"前概念思维水平"的含义。这是从知识水平的角度来讲的。至于能力发展方面,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在良好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聪明才智会充分发挥出来。他们的"探究"和"研究"常常会得出令人惊叹的结果。(刘默耕语)

    再次翻开刘默耕老师的文章,他对于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阐述至今未过时,他的观点依然值得推崇,我们距离理想中的科学教育还有距离,刘老师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太阳底下无新事”,当我们站在这些可以称之为“肩膀或根基上”的书上,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就收获不菲了。

    去年开始,科学课程进入小学低年级,出现了许多自编教学内容,这是一件好事,这些老师有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非常钦佩,假以时日,相信将会有不少内容正式进入教材,路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有了这些不忘初心,深耕于科学教育的老师,这门课程才会有发展。

    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自编教学内容想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ag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