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能激励孩子成长吗?NO!
每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个神一般存在的对手“他不玩手机和电脑”“每天早睡早起”“准时完成作业”“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这个对手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小孩。 家长的殷切期待总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与日俱增,当看着其他小孩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的孩子时,就渴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达到同样的水平甚至超过他们。于是,便开始不自觉地开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较。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么样了,亲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么样了。“哟,你家小孩会走了呀,我家的还不会呢”“人家王阿姨的儿子,早就起床了。”“你表姐早就做完作业了,你呢?还在磨蹭!”这种比较的背后是家长们都希望通过这种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找到与他人的差距,进而不断提升,也能够成为“别人家的小孩”。这种比较真的好吗?1挫败感
父母拿来比较的,往往是别家小孩的优点与自己小孩的缺点或不足,并且在比较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稍稍夸大他人的优秀程度,想要以此激励小孩。放大了别人优点的同时但也放大了自己孩子的不足小孩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有很多缺点,并且因为身边总是会出现新的榜样,更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反正不管我怎么努力,爸爸妈妈都觉得我不好。”这种挫败感,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大的伤害。
2被嫌弃感 总是在孩子面前夸奖其他小孩,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嫌弃自己。“妈妈老是夸别人,她根本就不爱我。”严重一点的,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平等,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什么事都跟父母对着干。
“既然她那么好,那让她做你们的的女儿呀!”
当孩子有了被嫌弃的感觉后,就会与爸爸妈妈渐渐疏远。如此一来,亲子之间良好的关系也会被破坏。
3 嫉妒感
频繁地被比较,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嫉妒感。因为孩子觉得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别人后,就会在心里产生敌意,把周围所有比自己厉害的人都当成“敌人”。总要在某一方面超越他们才会觉得安心,而一旦被别人超过,内心就会极度不安、焦虑。“他这次考试比我高了五分,真讨厌他!”而这,就是恶性竞争的开始。现在的社会俨然是竞争社会,而这样的社会状态更需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但如果从小就因为被比较而触发了恶性竞争,长大后如何面对社会呢?4不比较,那怎么做?
尊重差异,避免不必要的比较
通过比较让孩子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以此激励孩子是很好的出发点,但是一些不必要的比较是必须要避免的。
“今天吃饭哥哥比弟弟吃的快。”
“我排队比你快,站在第一个。”
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这种差异之上的比较毫无意义。
家长们要尊重孩子之间成长速度的不同,尊重生理上的差异等等,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比较。
不仅如此,还要教孩子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要保持优点,并努力取长补短。
纵向比较,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与其横向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孩比较,不如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小孩自己与自己比。
“这次比上次进步了很多,要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试比这次还要好。”
与自己比较,除了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进步的喜悦之外,还能够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有进步的空间,激发内在驱动力,更加努力提升自己。
当然,除了成功之外,“失败”也需要比较。
总结之前的经验,找出这次失败的原因,”以史为鉴“,避免以后再犯重复性错误。
正确应对避免不了的“比较”
前面提到要避免不必要的比较,而有一种比较是无法避免的,那就是竞争。这种时候,就需要正确的态度: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生活、学习、人生都不是比赛,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注重事情本身,注重过程,而不是把眼光放到别人身上,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并且,家长是怎么看待竞争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心态。
若是家长就有非常强的好胜心,在竞争中过分关注结果,以输赢评价孩子,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价。
家长首先就要放下,将眼光放到过程中,关注孩子在竞争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
最后,珠珠想说,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或许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一种。
别人家的小孩始终是别人的,要了解自家孩子的成长特性,根据孩子的特点“个性定制”成长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