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下班回到家,我打开门就闻到一股焦糊味,于是问闺女:哪里来这么大的糊味,是什么烧焦了吗?
“坏了坏了”,闺女叫着跑进了厨房,自言自语道,“哦,没事,厨房还在,至少没有被我炸掉!”
原来,闺女在家独自准备好了午饭。
炒锅里黑漆漆的一坨东西躺在一摊油中;炉子上另一个锅里,今天早上煮熟的稀饭在冒着热气;蒸锅里已经馏好昨天从姥姥家带回来的大包子;茶几上的果盘里盛着几个刚洗好的苹果。
这可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闺女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炒过菜。以前,每次让她学着做饭都极其不耐烦,导致半途而废。我们不在家的时候,方便面都是用开水泡着吃。
看着盘子里闺女初次下厨展示的黑暗料理,我暗自决定:即使再难吃也要咽下去。
爸爸又下厨加了一个菜,坐下来,商量好一起开动。
一口试过,居然还不错。几根菠菜炒出了,确切地说应该是炸出了类似炸薄荷的味道,得到了我和爸爸的一致好评:闺女做的菠菜,具有我们这几十年吃过的各种菠菜里前所未有的独特味道。
一边吃饭,我们一边在讨论着闺女这次的厨艺展示。她说本来想炒油菜来着,冰箱里没有找到,就照着网上炒油菜的方法把菠菜当成油菜来做了。洗好的菠菜没有全部放进去,明明看着锅里已经满了,没想到炒炒缩水成这一点了。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今天早上我要带走她手机的时候她说要用。我一再问她干什么,并告诉她昨天晚上开家长会,老师还一再强调不能让学生拿手机,而我的手机内存不足,要用她手机来学习。
她只说不是为着玩。我本以为她只是想听歌或者想学舞蹈,怕她扒拉起手机来没有节制,刚才她就是在那里听歌,早饭喊了好几遍才去吃。
她说:“那你拿走吧,我用电视也行。”
我迟疑了片刻,还是将手机留下了。闺女说得对,家里有网有电脑,她如果不是听课是从来不打开的,如果真想玩是挡不住的。我选择相信她。
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自律,而不是处处约束管制。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未经过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及思想动态,就先入为主地给孩子掼上任何一顶帽子。更不应该从小大包大揽,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后又怨他一无是处、不食人间烟火。
我又想起来,那年疫情突降在家上网课的一天,闺女突然说:“妈妈,家里没苹果了”。
当时,我微微一怔,竟然一下子没明白那句话什么意思。心里想,这孩子什么时候关心起蔬菜水果了,平时洗好放在桌上都不吃,每次都是看见我吃的时候才跟着吃一点。没等我思忖太多,闺女微笑着补充了一句:“没有洗好的苹果了”。
我一下子宛然,说到:“同学,你家里的鸡蛋是不是软的?”
这句话,源于当时几天前我们一起看的一个视频,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一位心理教育专家去参加孩子们组织的夏令营,早餐时看到一个女孩望着一个鸡蛋发呆。
她问那个小女孩:“你不爱吃鸡蛋吗?”
小女孩说:“爱吃。”
“那你怎么不吃呢?”
“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
“你家鸡蛋长什么样子?”
“我家里的鸡蛋是软的,这个太硬,我咬不动。”
那之后,我就开始自我检讨:
作为家长的自己,是不是替孩子做得太多了,老想着尽量不要耽误她学习。水果不仅洗好放在茶几上,有时候还要替她削好皮,端到跟前提醒她吃。
其实,这些年,舆论上讲孩子需要放养的观点不是全然不正确的,只是大家理解错位而已。我们不能把任何观点,都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少在对待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我们可以适当放养。
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们,我们不应该去指责孩子,该检讨的是孩子的父母、长辈、监护人。
就在今天,我差点犯了几点大错。
对自己的孩子不信任,胡乱猜测。我明明知道她自律性不错,即使周末或假期都能按时作息、早起锻炼、合理安排规划自己的时间。
不但如此,还伤害了闺女好久以来想为父母做一顿饭,学着照顾父母的积极性。
还好,我没有一错再错。
没有在孩子表明原因的情况下,执意带走手机这个障碍载体。
没有埋怨她第一次下厨这里做得不好那里需要怎么样。
最主要的一点,我真诚地告诉她这顿饭吃出了爱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