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话苏轼

作者: 墨下竹寒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23:26 被阅读0次

                                楔子

        宋,乃我国古代诗坛的一次巨大革新。宋朝初期的诗承袭了晚唐五代辞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但其中也有不少诗人明白应抛弃这虚假的文风,追求文风的朴实,文笔的自然流畅,苏轼与其弟苏辙便是这群人中的杰出人物。

                          天生异象

      宋仁宗瑾有三年(公元1037年),在四川省眉山县境内有一座彭老师突然慌记起来,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鸟野兽,远走高飞。同时在这一年的1月8日的某时,一个小生命在四川省眉山纱縠行苏宅中诞生了。三年后又一个小生命也诞生在了这个地方。他们仿佛是这四川省天地间的宠儿。

                            名满天下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与其弟苏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

      在这次考试中,苏轼三易其稿,仅用600多字,便阐明了他一生所遵循的以仁治国的思想。但却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失误,从而使他从第一跌到了第二。接下来的礼部复试,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三月,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策问,苏轼兄弟同时进士及第,并获得仁宗赠言“魏子松得了两个太平丞相。”

        苏轼还得到了欧阳修“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称赞。作为一代宗师,欧阳修无意识中的一句褒贬之词,足以关涉到一个人一生的荣辱和成败。苏轼能够得到他如此高的评价,因而在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不幸来袭

        正当苏轼一举成名,声名鹊起之时,他的母亲程氏却于四月初八病故。她在临终之时,还不知道一双爱子已在京城双双高中。

        苏氏父子闻此噩耗,仓促离京,日夜兼程的赶回家中,却只见一派荒凉景象。回忆起曾经的书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

        三年后,苏轼兄弟调整好心态,继续投身于怎样造福民生的具体思考之中。

      嘉庆六年十一月,天寒地冻,北风凛冽,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之中的长子苏迈,踏上了征途。

                          祸不单行

        正当苏轼满怀信心和为民造福的抱负时,不幸的事情却接连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英宗赵曙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五月二十八日时,他的夫人王夫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只留下了不满七岁的儿子苏迈。

        第二年四月,父亲苏洵也在京师与世长辞,年五十八岁,六月扶丧归蜀。

                            贬官之路

        苏轼不仅在生活中不如意,在官场上也有诸多的不如意。

        苏轼一生三次被朝廷贬官,但是,每次被贬,苏轼都没有消沉下去,反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第一次,是在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入狱,经多方营救未获死罪,贬至黄。原因就是苏轼多年来一直反对新,特别是以他豪放的性格,无论在言行、诗文、还是行动上,处处都对新法持否定态度。

          第二次,是在1094年,被贬惠州。原因是一直主持使用旧法的太皇太后于1093年去世。结果新政抓住机会东山再起,借小皇帝之手打击以苏轼为主的反变法派。

        第三次,是在1097年,被贬儋州。原因就更简单了。新党为了将旧党的人赶尽杀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请扫”,所有被贬外地的祐党人,根据贬所再向更远的地方贬去,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

                          安详死去

      元符二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继位,大赦天下。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成都玉局观。

        可惜的是,苏轼在到达真州之时。不幸患了暴病,瘴毒大作,止于常州。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病卧常州。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年仅六十六岁。

                          山河同悲

        苏轼病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四方震悼,山河同悲。“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形成群众性、自发性的吊唁活动。

        在荆州,大病初愈的黄庭坚悲痛万分,将苏轼遗像悬挂正厅,每天早起整肃衣冠,上香拱拜,当地士人举行哀悼仪式,他挣扎着前往参加。

        在颍州,张耒白衣素帽,祭奠恩师,并拿出自己的俸钱,在荐福禅寺做了一场佛事,寄托自己内心无限的哀思。

        在汴京,数百名太学生自发的聚集在慧林僧舍,举行饭僧仪式,痛悼一代文坛巨星的不幸陨落。

      在赣州,僧荣显等“为设斋供佛,哭之尽哀。”

      至于亲朋好友、门生故旧的哀悼之文,更是多不胜数。

     

相关文章

  • 再话苏轼

    楔子 宋,乃我国古代诗坛的一次巨大革新。宋朝初期的诗承袭了晚唐五代辞藻华丽...

  • 月是空明之月,人是空明之人

    喜欢苏轼的人,不一定能讲好苏轼的文。 多少回,我们对着苏轼那短短的几行诗文,分析分析再分析,挖掘挖掘再挖掘,啰啰嗦...

  • 诗词“酒”话‖《水调歌头》·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

  • 29/100无题

    O再品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

  • 忆表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虽是苏轼写给亡妻的词,但用于我对表姐的思念再恰当...

  • 再话境界

    这世间明知谁都要死 人人偏都还要挣扎着活 明知闲适很舒心 人人仍马不停蹄忙碌着 明明写了稿子却无时发布 那就暂且沉...

  • 再话编织

    编织,从丝,二字都与丝线相关,指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如此长而又如此柔软的,也只有丝线了吧...

  • 再话西游

    我们有一个观念,西游里为什么唐僧是老大?就是因为他的坚持,他的追求,他有坚定的信念。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

  • 再话改革

    三月大地响春雷 机构改革举金杯 国地本自一脉承 百川奔流终回归 八八考进成新锐 头戴国徽肩挑穗 九四分家另起灶 卅...

  • 再话故人

    晚上给一个基友码了一晚上高中地理,折腾了两个小时才把图传上去。 然后在微博闲逛,发现……我被一个关系很好的基友双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话苏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bi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