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需求是关于人性的定律

需求是关于人性的定律

作者: 寅之初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3:05 被阅读0次

    需求是人性的需求,这话一点不假,不过学到需求这个概念,就开始有点小难度了,需要好好的消化理解,可以应用在现实中的各种需求背后的经济规律,发现都离不开人性。

    在学习需求理论的前,薛老师先讲了个人估值,感开始有点难理解,个人估值这个定义,简单理解成一个人对一件商品的个人估值,是他卖掉这件商品所必须得到的其他商品的最低数量,或者是为了得到一件商品,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最大数量

    比如薛老师的经济课价值199元,这是市场对这门课程的估值,但是对我而言有可能就是从小学到大学直到能听到薛老师经济课的所有时间精力资源的总成本。

    又或者“薛兆丰经济学课”我为了得到它,我愿意在接下来的365天里,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来阅读和思考薛老师文章和音频知识,而我支付的时间,原本可以用这500+小时,阅读10+本书,但为了习得这种能力,我愿意放弃这10+本书的阅读,这就是我对“经济学课”这种能力的个人估值

    个人估值还有几层含义:

    第一,个人估值是个人的估值,不是集体的估值。

    第二,它是主观的,而且是绝对主观的。

    第三,个人估值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基础,而是以他所愿意放弃的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计算的。

    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区别

    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主观价值论、个人估值也能解释。

    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根据客观价值论,人们只要在一件商品里付出了劳动,这件商品就具有了价值。但是主观价值论认为,人们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心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需要它,能不能把它卖出去。

    计划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投入导向,工厂只要投资了、建设了,人只要工作了、努力了,就算是创造了财富;

    但是在商品经济体系里,讲究的是需求导向,如果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不管投入多少资源,付出多少劳动,都是没有价值的。显然,主观价值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生产,减少浪费。

    主观价值论更好的解释力,更好地指导生产

    边际革命

    整个经济学的思维都是有关于边际的

    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人们会朝着边际平衡的方向迈进,边际收益要尽量等于边际成本。

    例如,边际成本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新增成本;边际收入是每多卖一个产品能够带来的新增收入;边际产量是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带来的新增产量;边际效用是每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

    亚当·斯密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水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是钻石却非常贵,这是为什么?”

    如果说水是人们的必需品,水的边际效用对我们就更大,我们就一直在水上面花钱,当我们画的钱边际效用和花钱买钻石带来的边际效用一样时,我们就会开始把钱转向购买钻石。在边际上,水和钻石带给人的幸福是一样的,那你说哪一个价值更加大呢。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自己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所有活动、所有选项当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时间、金钱、精力和其他资源,从而使总效用达到最大。

    需求第一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是说:当其他情况不变时,只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会增加。

    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需求曲线上,纵坐标是价格,但它才是自变量,横坐标需求量则是一个因变量。也就是说,当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会发生变化。

    而当价格以外的任何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就会发生变动,我们就用另外一条位置不同的需求曲线来刻画新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一种变化,是需求曲线本身不动,我们沿着这条不动的需求曲线滑动,需求曲线上面的每一个点代表只有价格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而另外一种变化,是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平移,发生转动,位置发生变化,这表示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以后,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就得用别的需求曲线来表示。

    注解1:只有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沿同一条需求曲线滑动;注解2:当价格以外的任何因素发生变化时,整条需求曲线发生变动和转动,但依然保持倾斜向下。

    需求曲线永远向下倾斜

    故事里这位在香港读过高中的女孩所说的“那都不是同一条Curve”就是指不同的需求应该用不同的曲线来表达,所以不能因为“玻璃的项链”和“钻石的项链”都含有“项链”就误以为他们是同一根需求曲线,反倒是可以看做“玻璃”曲线和“钻石”曲线。

    引出供应曲线的方式理解不难

    在需求曲线图中,当价格很低时,需求量就很高;价格逐渐上升,需求量就逐渐减少,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萎缩为零。当价格在上升一点,就成了负的需求,也就是需求变成了供给

    就是在价格上升到某个点的时候,需求者变成供给者,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时,我们是需求者,要买入,要消费;随着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我们对它的需求量就会逐步减少;当这个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我们就会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我们就会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

    “消费者剩余”最好叫“交易剩余”

    需求曲线,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剩余”(surplus),有时叫“消费者剩余”。这个不是很好理解

    剩余说的是:消费者的个人估值,和他们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实际上是消费者和供应者同时产生的

    之前有新闻报道某地旅游发生意外,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的时候,车上泡面的价格买到50元一桶,甚至100元一桶,他所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和等待救援的时间,这当中就有剩余,如果他们还遇到救援信号,或者还没有救援机会,车上泡面卖到500元一桶也会有人买。因为个人的生命面前,花50元、100元卖一桶泡面

    个人所能造成的财富可能是1000万,而100元和1000万之间的差距就叫剩余。

    需求第二定律

    需求第二定律是说: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和价格变化之后流逝的时间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增加。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对价格的弹性,就是需求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程度,它等于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其含义是:每当价格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会变化百分之几。如下所示。

    用数学符号表示为:P↑Q↓或P↓Q↑,P价格,Q需求量。ΔP是价格区间,ΔQ是需求量区间

    例如,如果价格变化了2%,需求量因此变化了5%,那么弹性就是5%÷2%=2.5。弹性大于1,表示只要价格发生一定幅度的变化,需求量就会有更大幅度的变化。一般来说,奢侈品,例如香水、名烟、名表和名照相机等,都有这个特点。

    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处处不等,价格越高弹性越大

    弹性不等于斜率。在一条需求曲线上,斜率是处处相等的,但是在同样一条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弹性都不一样。

    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它的价格比较高的部分,弹性大于1;它的价格比较低的部分,弹性小于1。而每一点的弹性都是不一样的,是在渐变的。

    可以联想到股市中的上涨和下跌,如果不认真思考,我们会觉得上涨10%和下跌10%是一样的。但其实它们的基数不同,同样的占比乘以不同的基数,就得到了不同的数值,有时甚至相差很大。

    比如一直股票在单价1000元的时候下跌10%,单价就变成了900元,这时候即使再上涨10%,也只能回到990元,同起初单价1000元相比,还是下跌了1%。

    一件商品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完全取决于价格

    掌握了商品的需求弹性会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就容易明白一个道理:任何商品都既可以是奢侈品,也可以是必需品,这完全取决于价格的高低。当商品足够便宜的时候,它自然就成为必需品;当它贵到一定程度,它就自然变成奢侈品。

    生活当中有些商品,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必需品;无论价格多高,它都不会变成奢侈品。比如说盐,无论盐的价格多高,大家都得吃,不会变成奢侈品。这种需求通常被称为刚性需求,简称刚需。

    但事实上“垂直的需求曲线”,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弹性会越来越高,人会寻找替代方案

    需求第二定律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需求对价格的弹性会逐渐增大。它的意思是,当出现新的情况、新的冲击时,人们寻找替代方案的范围一开始可能没那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选择替代方案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能够找到的对策就越来越多。因为,人是会找到替代方案的。如果人不会找任何替代方案,人类早就灭亡了。

    再刚的需求只要超出你支付的上限,也就不刚了,你每天要吃饭这个不错,但前提是你要有能力支付吃饭的钱,还可以说一天三餐是刚需,但是就是有人一天吃一餐。吃饱饭可以是刚需,但是吃肉,吃鱼并非刚需,有房住是刚需,但是买房就并非刚需了。

    当然还有心理学的问题,比如行为经济学就是这样,买手机是不是刚需,汽车是不是刚需,当我们觉得手机是刚需的时候,早忘记人类没有手机的日子了,还有农村里头在贫穷过年也要请客,他们的孩子结婚也要摆宴席,

    这背后是习俗,是人们生活社会达成共识形成的一种强大的行为造成我们的刚需,不是因为他本身刚需,而是因为这个习俗迫使你觉得没有这个你活不了了,但事实上没有这个你可能活也还不错,是在说活不了,那就不要了吧

    需求定律是刻画人性的。人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寻找替代方案,而且时间越长,它能找到的替代方案就越多。

    税负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实际上,房产交易税是买家和卖家分摊的。

    先看这张图里有一条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D,有一条倾斜向上的供应曲线S,这两条曲线相交的点是平衡点N。在政府没有征税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均衡点就在N这一点上。在这一点上的均衡价格是p0 ,其均衡销售量或者需求量是q0 。这时,政府说要征税。征税的后果,是需求者支付的价格要比原来高,这样需求者付的价格,从以前的p0 变成了pd ;而同时,供应者比原来拿到的钱要少收一点,也就是说他能够赚到的钱从p0 变到了ps 。

    而这时整个交易量从q0 收缩到q1 。这就是政府收税之后新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买方多付了钱,卖方少收了钱,这两笔钱加起来恰好等于政府的税收。图中pd 和ps 之间的距离恰恰是政府所征的税。

    最后的结果是,图中标志为A的矩形,是买家承担的税收部分,而标志为B的矩形,是卖家承担的税收部分。A加B的总面积,等于政府的税收收入。

    通过这幅图,我们会发现政府征收房地产交易税,结果是买房人多付了钱,卖房人少赚了钱,他们的损失之和等于政府的税收收入。所以有人说房价太高了,建议政府通过收取很高的房产交易税来压低房价,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重税只会增加房屋买卖双方的负担。

    需求者与供应者,谁承担更大的税负


    需求者承担的部分是上面的矩形,供应者承担的部分是下面的矩形。到底上面的矩形大,还是下面的矩形大,这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的相对弹性。

    我们前面讲过需求曲线上的弹性处处不等,当然供应曲线上的弹性也处处不等。我们姑且简单地把比较陡峭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说成是缺乏弹性的需求和供给,而把比较平缓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说成是具有弹性的需求和供给。

    需求曲线陡峭,需求缺乏弹性,赋税增加,买方比卖方承担的部分的更多 供给曲线陡峭,供给缺乏弹性,赋税增加,卖方比买方承担的部分的更多

    而供需双方相对弹性的大小,跟法律与政府的规定本身没有关系。

    从长远看,法律规定没有效果,我们称这个规律为“法律无效定律”这个规律之所以起作用,背后的原因,就在于需求第二定律所刻画的基本人性,即人是会寻找对策的,而且时间越长,他们找到的对策就越多,法律规定带来的后果就越弱。

    需求第二定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应用。

    例如男女关系,两个人谈恋爱总有一些交易费用吧。到底谁去找对方,谁来付约会的交易费用,讲的语言不一样时谁迁就谁的语言,谁迁就谁的饮食习惯,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看出谁的需求弹性更低、谁更难舍难离了

    还有为何忠贞经常遭到背叛,为何你越是想得到的越得不到,为何玩世不恭的人处处留风流。

    其实需求的弹性不一样,人的需求也就不一样了

    弹性大=可替代选项多=交易渴望度低=有你没你都可以

    弹性小=可替代选项小=交易渴望度高=没你不行

    所谓“忠贞”“痴情”明显属于“弹性小”,甚至没弹性,而对方发现这个问题后,即便选择淡漠冷落,乃至辱骂殴打,因为你弹性低,没的选,所以对方会不断刺探你的底线,直到你忍无可忍,选择分开,而对方早有一堆替代可选,这时的情况就是“忠贞”遭受背叛,痴情总是受伤了

    同理越是想得到,你的弹性是极小的,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并且随着你越想得到的加大,弹性减小,代价也随着增加,学习了薛老师经济学确实帮助解开了一个困扰多年的疑问。

    需求第三定律

    发现这个定律的是两位经济学家阿尔钦和威廉·艾伦

    需求第三定律的含义: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高品质的产品相对低品质的产品就变得便宜了,这笔附加费越高,高品质产品相对就越便宜。

    附加成本使精选产品相对价格下降

    附加成本上升并不是好事

    这个定律叫作“好东西运到远方去定律”。

    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家乡好吃的水果在家乡市场上看到的往往是品质有瑕疵的。反倒是到了外地能买到品质好的家乡水果。好的东西运到远方去了。

    就比如有段时间特别流行日本马桶,其实同时中国制造的,别人一听才知道受骗了,甚至有点可笑,但学习需求第三定律之后,发现买了日本的马桶同样是质量是最好的。

    还有现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做收费的知识,一定不会差,同时订阅这些付费课程的同学也一定不会差

    经济学中的规律,表面上看是关于人性的,实际上是关于生物普世的。需求定律是关于人性的定律,但它不仅适用于人,还适用于其他生物。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才算掌握了经济学思维的本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需求是关于人性的定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c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