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读课文,一直以来不敢触碰,不知道该如何去教。看了张老师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这堂教学案例,我似乎又获取了新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充分的借助了辅助系统。抓住“阅读提示”和“旁批”这两个抓手,开展教学活动。具体思路如下:
一、先拉“线”。利用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清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后析“面”。从最后一处旁批切入,带动全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罗素,理解哲理。
三、再攻“点”。选取课文第二段含义丰富的语句,反复研读、体味,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
具体来说,一、由一幅名画精心导入,激活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猜想激发学生兴趣,用问题唤醒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唤起学生对活着的初步思考。
二、借助课后阅读提示,明了文章结构。学生朗读课文,然后默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根据提示的内容,开篇点题,用你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完成下面表格。是引导学生通过填图回顾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掌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三、借助课后的第三个旁批:既然活的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提出思考的问题1:罗嗦的苦是什么?从罗素的苦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罗素?这个问题学生只能从中找到部分答案,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思考。再读课文,结合全文思考问题2,为什么这么苦,罗素却认为值得?教师是仍然是出示辅助资料。 问题3,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借助旁批带动全文,倒嚼甘蔗,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利用制度资料,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全面的认识了罗素,又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思考顺序的调换,明白三种感情之间是层进,深化的罗素的认识。
四、借助旁批,理解特点。再读课文,在旁边一,旁边二下写出自己的理解。在比较两处语句的不同表达,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加以体会。通过抓旁批引导学生善于用教材资源助力自主阅读,通过读写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深入体会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五、叩问自我,提升认识。学生阅读《我把抄录在白纸上》,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活着的意义,完成写话练习。用诗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把情感教育寓于语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