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
【鉴读】本章是《中庸》的第一章,同时也是中庸一篇的总纲。《中庸》的主题思想就是教导人们修身养性,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使自己具备理想人格,成为至诚至德之人。
总括全章,是说人类一切的本性,都是自然所赋予的。循本性所为,即是大道,大道的修整,则靠教育。大道是我们一分一秒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大道了。大道非常重要,所以君子应特别小心,愈是在人们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愈得谨慎小心,因为愈是隐蔽的所在,愈容易 被人发现,愈是细微的地方,愈容易 暴露于人前。君子愈在一个人的时候,愈应反省、检点。君子所谨慎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感情尚未发动时,就应保持理性,这就是“中”;把感情恰当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和”。中与和,是天下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与达道。天地的运行须得中和,万物是生长也须得中和。
【时中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鉴读】第一章言“中和”,本章才言归正传说“中庸”。本章作者引孔子的话论述君子与小人对中庸的不同态度极其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君子因戒慎、恐惧、存天理,明道,所以依中庸而行;小人因肆无忌惮、放荡妄为、昧性,所以反中庸而行。
【素位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鉴读】本章论述君子应安于所守,修持中庸之道。先总说君子为人处世,不论在怎样的地位上,都应该做到安之若素,不做分外之事。后面又分三层意思叙述,首先陈述君子素其位而行,居上位,则不欺凌下属,居下位,则不攀附上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其次以君子和小人作比,揭示两种不同心态。君子安于平易的地位,以待天命的安排,超然于物外;小人若身于平易之中,则到处冒险钻营,妄求富贵,心存侥幸。最后引孔子关于射箭的话作结,回应全文。古代射箭时所用箭靶叫“侯”,“侯”的正中缝一块皮叫“正”,“正”的正中叫“鹄”,以射中“正鹄”为优,“失诸正鹄”就是没有射中“正鹄”,射不中“正鹄”,不怨别人,只能怪自己步法不正,或者手法不稳。射箭就犹如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这说明君子求诸己而不愿乎其外。
【达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鉴读】达孝是说对于孝道通达无碍,也可以这样理解,周武王、周公是通过对孝道的实践,达到了道的最高境界。本章讲到“礼”字,“礼”相当于今天的生活规范,它是儒家论证的基本思想。
帝舜的孝,叫做“大孝”,因为帝舜的孝道达到了无法称道的地步,一般人难以做到。周武王和周公为什么被天下人普遍认为是符合孝道的人呢?因为他们的孝道,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些人没有做到,但他们做到了。他们不仅完成了祖先的志向,而且承续了祖先的事业,这是他们能够敬重祖先的志向和事业的表现。如果祖先有志向没有完全实现,子女就此而放弃了,那么,能说对得起祖先吗?如果祖先开创了事业还没有完成或者还没有发扬光大,子女就此而放弃了,那么,能不令祖先遗憾乃至伤心吗?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假如每个人都从自己开始创业,不能继承前人的事业,或者后人不能继承,那么,可想而知,事业是不会达到最大成就的。
祖先已经去世了,子孙能够完成他们的遗愿、继承他们的事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不要忘记祭祀祖先的在天之灵。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时,又是祖先之灵位平时所在的地方,这就像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需要洒扫和修缮一样,所以,到春秋两季,应该到祖庙去洒扫修缮一下。洒扫修缮是不忘祖先的体现,祭祀则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就像祖先仍然在世一样。摆放那些祭祀用的器具,准备好象征所祭祀的人的那个“尸”所要穿的衣服,献上当时的时令食品,这些做法,与奉养健在的父母有何不同呢?略有不同的,也只是奉养父母是时刻都需要的,祭祀祖先却是有时限规定的。
在祭祀的时候,祖先牌位的顺序不能错乱,其道理与树木不能本末倒置一样。始祖是一个家族的根,排在中间最上位;左侧排列二世、四世、六世,称为“昭”;右侧排列三世、五世、七世,称为“穆”。这种昭穆的排列,犹如枝干虽分而又相互交错,并非各自完全独立无关,他们共同尊敬着同一个始祖,共同担负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和义务。所祭祀的祖先在上,参与祭祀的子孙在下。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是按照爵位来排列顺序的,由此区别贵贱。所谓贵,是指爵位高的人,他们的地位高而且责任大、人数少;所谓贱,是指爵位低的人,他们的地位低而且责任小、人数多。在安排祭祀事务的时候,根据贤德情况来确定,以贤德者为主,体现“任贤”之义。所祭祀的祖先,用自然的顺序来排列,合乎天道;参与祭祀的人,依照爵位高低来排列,合乎地道;主持祭祀的人,根据品德来安排,合乎人道。
祭祀祖先的仪式完毕之后,主持祭祀的宾的弟子依次向宾敬酒,体现对贤德者的尊敬与感谢;参与祭祀的子孙依次向长者敬酒,体现对长辈的敬意与感谢。敬贤则能见贤思齐,敬长辈则能尊老爱幼。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今天的卑贱者,知道见贤思齐、尊老爱幼,来日就可能是高贵者。祭祀仪式结束之后举行宴饮,众人根据头发来判定年龄大小,用来大体确定长幼之序。根据头发来判定年龄,只能是大体判别一下长幼,以便尽量做到长幼有序,其中同样体现着尊老爱幼之意。宾主上下,和乐融融,协调有序,足以告慰祖先,足以使家族团结兴旺。
高高地升起先祖的牌位,是不忘祖先;举行祭祀礼仪,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演奏祭祀的音乐,是与祖先同乐;敬重那些先祖所尊贵的人,是继承先祖的遗志;爱护那些先祖所亲近的人,是效法先祖的仁义。贯穿于其中的,以一颗诚敬之心,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人。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能够对已经去世的,乃至对已经下葬的人,都能有一颗诚敬之心,对于现在以及未来的人还会不诚不敬吗?能够对祖先的恩德不忘怀,还会对现实中他人的恩德表示淡漠吗?“孝”字,说到其根本上,也只不过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一种自然关系而已。
《周易·序卦传》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天地是人类的祖先,祖先是家族的先祖,所以,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祭祀之礼再推进一步来说,天子祭祀天地,就好比是人类祭祀祖先一样。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因此,祭祀天地祖先之礼,绝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却有博大精深的涵义,明白了这种涵义,然后应用到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民德”岂能不“归厚”?天下怎会不能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