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到知识付费,对其中的观点我深有感受,因为我曾经也是其中一员,但是没有坚持下来,常常想如果坚持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
先回想一下那段时光,那是2016年下半年,十一附近,得到开课,是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首先我要承认硅谷来信的质量还是很高的,然后后面又买了两门,领导力养成,还有个人成长的课程,课程内容质量我要承认,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我却没有进步,当然可能是潜移默化的进步,但是我是没感觉出来的,那么现在来复盘一下是什么原因。
利用GRAI原则来分析
-
Goal目标:是希望能够提高自我认知和思考力以及自己的话术领导力和个人能力
-
Result结果:没什么效果,听了之后就完了,仅仅听了故事,没有什么进步,听完就完了
-
Analysis分析:没有思考,听不会产生任何的行动、思考
-
Improvement提高:要动脑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所以我总结中一个很重要的词,内化,就硅谷来信来说,是吴军这二三十年的积累下,写下的东西,他在一年的时间内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他的认知度非常大,所以我们只是听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任何的帮助,故事而已,结尾也有很多人会思考自己的想法,然后发送出来,我是担心自己写的不好,一直没敢发过,所以也就没有思考过,没有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没有思考和自己的碰到的事情产生共鸣,因此不会有任何的效果,纯粹是浪费了时间而已。
世界很大,知识很多,不思考就不是你自己的,大脑喜欢知识,非常好学,不断喂他知识他会非常开心,所以头条刷起来,不知不觉学了很多,但是信息零散导致“信息缺失”错觉,我们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想表达给别人的时候根本没法开口,没法表达,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信息过载”简单来说就是,学得太多,信息量太大,记不住也不会运用。这看上去与“信息缺失”互相矛盾,但也确实是现代人的痛苦。
所以我常想,之前看过《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段话我思考很多,能产生很多的想法,所以如果能够将道德经或者易经研究透了,是不是可以超过90%的哲学家呢?市面上95%的哲学书籍不看也能超过他们的思想呢?超过95%的人思考的深度?能说出让95%的人信服的话,成为一个能把道理讲透的一个有思考深度有逻辑的人呢?是不是不用花那80%的时间去学习那些知识付费的内容呢?
时间可能会花的更多也可能更少,但是收获会是更大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世间的美好统统承受,我们只要承受我们喜欢的那些就好了。
再说一个故事,华为初期学习IBM的企业科学管理方法,据说有一套方法IBM本身都没有成功过,后来放到了华为来实施,华为成功了,要有强有力的执行,而不是今天找这个,明天找那个,试图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都是剑走偏锋,没有正对问题解决问题。就像下面这个图。
核心竞争力所以自己的问题应该是首先找到核心竞争力,不要今天看到这个解决方案就准备做这个,看到另一个解决方案就做另一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学习方案,比如我现在的核心目标是金融数据分析总监,那么核心竞争力有三方面,金融、数据分析、总监,对应的能力分别是金融知识、数据分析能力、管理绘景表达沟通能力,所以自己要学习的方向总体是这三个方向,那么金融应该要再细分,数据分析能力也细分,有自己突破的点,要形成伞状人才,有一深多综,现在的核心任务是打造这个一深,所以目前来看所有的精力都是在打造这个一深,后面是打造多综,再到后面试打造自己的认知圈,那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做的事情,在现在时间不充裕下要做的就是围绕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深。
这个世界没有捷径,该撞的南墙一个也不会少撞,该跳的坑一个也不会少跳,想着速成永远也不会“得到”,只会一直焦虑和一直得不到,想通过听几篇文章就提高自己的认知,不太可能,通过思考和深入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才是可能的。
上面是自己的一点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