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立雄安新区,建千年之功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并强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回顾我国几千年历史,迁都都是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走向的大事,需要从更为宏观和长远的格局和角度来思考它的意义。从商王盘庚迁都为商朝的中兴创造先决条件,到明永乐北迁北京,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有,要尊重历史,吸取经验。设立雄安新区,体现了另起炉灶,冲破阻力,增量改革,杀出血路的气魄。从南海那个圈,到白洋淀这个圈,无论哪一次的改革,反对的声音比比皆是。本次设立雄安新区,做的巧妙,做的坚决。设立雄安新区,确实超预期,体现了领导人建前人未建之功、做前人未做之事的决心和魄力。
设立雄安新区,体现了一种经济和政治功能分离的尝试。雄安新区的建设则是跳出北京来发展北京发展北京,是一种发展思路的创新,堪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点睛之笔。
可以说,雄安区的设立正如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一样,是跳出既得利益的层束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别开新路,补齐河北城市群散、弱,缺乏“极化效应”短板,提升京津翼区域竞合能力, 也将如深圳特区带动珠三角,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一样带动京津冀起飞,将打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 作为京津冀的一翼主要是疏解北京行政功能,而新设立的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副中心,作为京津冀的第二翼。主要是从产业层面疏解北京作为首都副中心,而北京作为核心则专注于全国政治中、 文化中心、国际交住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 京津冀两翼已齐声,起飞打造经济第三极
未来新区的定位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雄安新区未来有望实现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等全方位提升,未来京津冀地区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提速期。
3: 有望成为新时期创新发展的标志
可以说,雄安区的设立正如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一样,是跳出既得利益的层束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别开新路,补齐河北城市群散、弱,缺乏“极化效应”短板,提升京津翼区域竞合能力, 也将如深圳特区带动珠三角,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一样带动京津冀起飞,将打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共经历了三轮完整的经济周期,目前正处在第四轮周期。按照“谷-谷”法划分,分别为1981-1990年,1991-1999年,2000-2009年以及2010年以来。非常有意思的是,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设立分别是1981-1990年和1991-1999年两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
1980年8月深圳特区得到批准;1990年4月中央同意上海加大浦东开发。目前深圳特区面积19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38万人,经济发展辐射珠三角;浦东新区区域面积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万人,经济发展辐射长三角。雄安新区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有望极大地带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发展空间广阔。
预计十九大之后改革也将逐步落地,有望通过激发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启动。雄安新区的设立有望成为中国第四轮经济周期的标志性事件。
4: 雄安新区的设立,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最为确定性的投资主线
京津冀一雄安新区主题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投资主线,对该主题的投资要跳出传统区域经济投资模式。例如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贸易的重要试验田,而雄安新区的设立凝结了对过去增长中痼疾的反思,是打造中国式理想新经济的“样板工程”的尝试。
由近到远,三种价值布局京津冀主题:第一,短期看资产价值重估,推荐华夏幸福/荣盛发展;第二,其次看建设需求的盈利价值,推荐冀东水泥/金隅股份,第三,长期看新经济的成长价值,推荐通合科技。
投资策略上,我们建议短期关注基建,中长产业转移和创新落地。具体而言认为可以沿着下四条主线布局:一是关注直接受益新区建设和维护的 ;二是关注京津冀地区环保、新能源类相关产业,三是在新区有较多土地储备的公司、四是本地优势产业
【本文由“ 凹凸凹财经”发布,2017年04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