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
C&B15大航海时代客体关系单元第一次课备忘 ——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跟随着T学习了近5年精神分析,对自己童年时的客体关系与创伤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的反观、梳理。但是我觉得我还不能走出童年,太多的扭结仍然让我无法安心的活在当下。很期待这一次的客体关系单元,能带着我更加全面、深入的回到童年的扭结和创伤中去看到那个受伤的小孩、看到一个个的扭结、去系统的修复自己。
一、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的发展进程。
1、 时代背景: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现代化社会。家庭的关系结构也产生了变化。以前的子女更多的是家长的附属品。子女的人格和尊严是得不到充分尊重和响应的。以前父母体罚、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则不一样了。现在的子女已经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子女的自尊和尊严得到了看重。你现在再打骂和体罚孩子,大家将会以异样的眼光看着你。
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太想满足孩子我们曾经缺失的东西,比如说:被看重的感觉、比如说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当然如果度把握不好,我们满足得过多了。那是没有边界的溺爱。我们希望给孩子们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资源,却又忘记了也许那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的补偿与控制带来的危害。我们身上也常常亲不自禁的爆发出曾经原生家庭中的情境再现,不同的是我们由孩子变成了父母......作为父母,我们真的需要不断的成长,成为学习型的父母。这样才能让我们身上的创伤和扭结少一些传承在外面的孩子身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亲子关系。
T:亲子关系是人身上最具影响力的关系。而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与儿童的关系。关系维系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动力状况和主体体验的品质。
2、案例分享:“写字困难的孩子。”
这个案例我们并不陌生今天T为我们切开的点是:母子关系。
一个怨念很深、隔离感很深的母亲,她在关系中常常是抵拒和对抗的。对这个孩子在咨询中的两句话印象深刻:“我妈每天都要骂我。”“我们家最大的特征就是懒,回到家都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她对孩子的不响应和攻击。在这样的亲子关系的推衍下,孩子的孤独和隔离和被边缘化。孩子长期不被理解和响应的挫败,以及在迎合和顺应母亲的过程中渐渐长成了——虚假自体。虚假自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严重的活力不够,他成为了一个宅男。他的亲子关系没有品质,他更多用吃来缓解自己的空虚感。
3、 T的寻根之旅分享。
T的这段分享,看似顺手拈来的一个小插曲。其实它是一个更深层的从根基上去获得滋养和力量的过程。我的体会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会一次次回到根基点上,而你在这种寻根的过程中萃取到什么,全看你自体发展的状态。听到T分享的全家老小都坚决要上山祭祖的场景,对T的那句:家族长者身上散发出来的内在倔强的、旺盛的力比多,我倍受感染……
二、课程主体内容:
1、儿童的顺从与虚假字体的发展链
l 虚假自体,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的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
孩子的主体感在哪里?孩子是在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带事物作出判断,还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在这个点上T拓展到的点就是目前教育体制下的班委,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在顺从和迎合教师的过程中,其实常常已经没有在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班级上的事物和同伴,而是以老师的眼光和要求来看。长此以往,自己的主体感减弱了,虚假自体成长起来了。
说到家庭中意志力超强的、极有控制力的母亲,不用说对于孩子和家庭它将是一场灾难。
案例分享:
关于一个咨客的困扰了很长时间困惑:取长补短好?还是扬长避短好?
如果你是咨询师你会怎么回答?普遍的情况,可能会先嚼味两个词的意思然后选一个自己更认同的。然后告诉他。HSQ敏锐的发现了顺理成章的正面回答无疑是个陷阱。在这里一定是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的。他选择的是以自保的方式绕开给答案模式。给了一个自己对于问题的理解,坚决不给答案。
这个看似有点无厘头,有点莫名的较真的问题。到底该怎么去解呢?虽然类似的测试T给了我们很多次。但是我们还是不能的要领。反复看着笔记本上的两个词语。我突然想到的是两个词里面都有“长”和“短”,问一问他是怎么理解长和短的?正好ZJ也提出了从这个点来切入。T肯定了ZJ的切入。于是这个问题在T与咨客的层层推进中,渐渐呈现出了问题背后的咨客真正在困惑的东西。以下我讲粗糙的再现一下这个咨询的片段:
ZK:我最近一直在困惑是取长补短好呢?还是扬长避短好?你来跟我说说。
T:你是怎么理解“长”和“短”的?
ZK:长就是优势,短就是劣势。
T:那你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
ZK:取长补短是平庸的,扬长避短是让人开心的。
T:从你的内心体验来讲,你更倾向于哪一个?
ZK:取长补短就是要学别人,我要不要学别人呢?去了解别人?
T:取长补短——展现的是一种学习和转化的能力。你需要去辨识你的短板需什么样的资源来补。 扬长避短——对应的是你的社交能力。合作是需要资本和优势的。合作不是谈心更不是交闺蜜。你要把你短板的边界守护好。
拓展:T——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资源,看到优势才能去帮助他。
l 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
T:有的人,成人了,还困在别人怎么看自己里。别人大过天吗?生命是需要开拓和建构的。
案例:大洋做作业是会磨,T不压制她,而是提醒她。T:孩子内心越丰富,越在开始不会随着你。在这个点上我想到了,自己陪儿子做作业时的情境。自己有时候目的性太强。为提高孩子作业效率而直接阻止儿子表达作业之外的多余想法。是该修正下方式方法了。
案例:“不会写字孩子”:夏令营活动,没有一点点新的东西进入到生命中来,那种心灵的关闭性以及生命的活力和愿念的缺乏。
2、 黑暗恐惧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场与缺失状态(关系的缺失)。
黑暗恐惧我们并不陌生,但是为什么恐惧,我却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这个点把我拉到了童年、青少年时期对黑暗的恐惧。以及目前对于黑暗虽然有一点点定力,但是还是心有余悸的状态的一种重新的看到。 儿子独自入睡的时候也需要开着灯。我知道了他需要的是一种关系中的安全感。
3、三类母亲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
A、神经质的(神经病性)母亲是如何导致孩子的边缘化。
T:这样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她都以符不符合她的意志来规训。对孩子的绑架的形式。孩子在身边她就忽视孩子不响应孩子,孩子不在她就强悍的抓回来到自己身边。
在这个点上,我想到的是,母亲自体的混乱、不安全、为孩子造就出的一个不能稳定、持续的亲子氛围。这样的孩子长期处于在不被响应和挫败的状态。导致为减少得不到满足的欲求和痛苦而形成了人际防御,最终导致边缘化。
B、早期母亲对孩子的理解无能,将让孩子定位低能的关系。
这样的母亲,由于自体的人际隔离,而导致无法理解和响应孩子。这种不回应和对孩子的情感不响应(冷漠)。让孩子体验到的是自己的无价值感。
C:着急的母亲如何破坏养育促进的环境感受力。
焦虑着急的母亲,往往更看重结果。而常常忽视孩子对于环境的感受力。
4、 真话与秘密在客体关系中的隐秘边界
l 真话与假话之间是一种策略:防御和隐藏自己的不堪——无法自我定位与很能演的“奥斯卡演员”
这段话让我很深的想到一个人X,在TA的身上,我很深的看到了虚假自体的影子。对同一件事件、人物前后完全截然相反的应对态度。你会无法在她身上找到一种稳定的、持续的确定感。她可以不断的颠覆自己对于某件事情的看法,颠覆自己处理同样事件的方式和态度。TA会小心翼翼的不断把你、把别人拉成自己“小圈子”的人。来暗示别人自己和你和大家是一样的。TA太需要一种肯定和确认。突然想到的是昨天晚上T在专业组里讲到的案例中的,TA理想化你的背后,其实助长的是自己的夸大自体。
而在这个层面上,我需要嚼味的是,自己对于由TA的愤怒。为什么会那么愤怒?1、1、意识层面是厌恶TA的不真实和不知疲倦的“演”,这种虚假勾起了我童年对无法得到真实情感的愤怒?2、这种“演”里面有太多了自我包装和自我抬高。这种“赤裸裸”的幻想性的自我炫耀,触到了我内心同样需要被肯定和认同的点?
l 虚假自体是一种伪装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
l 秘密是一种分裂性的表现
曾今,我觉得我有些重要的秘密,最近我觉得自己更加敞亮了。那些所谓的“秘密”,也不成为秘密了。这种感觉安安的。
l 自我坦诚与秘密:只有真实的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虚假自体表现出来的是不真实和无效的沟通。
还是想到X,TA表达的过当和刻意。以及沟通中沟通内容随情绪而被颠覆。那一刻我很深的感受到了与TA沟通的无力感。太多的沟通都是无效的,都是TA在安抚自己、自我安慰、发泄愤怒…..的“假话”。
5、什么是儿童的主观体验的品质,它将如何决定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建构的品质?
A、青少年学习动力的结构分析
(1)温暖感与向外的连接——亲和力
(2)陪伴的渴望和接纳——关闭性的程度——移情的能力
(3)活力与情趣,交流的能力和愿望
(4)愿景的自我实现的态度。
T:青少年如果关闭程度太深,他对你响不响应是无所谓的。
B、成人的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性分析,枯竭感、早衰、心智折损。
C、自体的真实性与虚假性的隐性分裂机制。
6、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亲子关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级:母子关系的品质与母亲的品质——母亲的人格
“世界上没有婴儿,我们所看到的是母亲。”这句话生动的展示了母亲对于婴孩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l 意志的破坏力与强行侵凌。比如说:母亲人生的失败,让孩子来补偿。
l 忽视与隐性的恶惩罚。在这个点上,我想到的是母亲强行控制孩子的思维和言行,如果孩子不能顺从和执行,便通过引发孩子的负罪感、内疚感、或者是攻击、抱怨等等来对孩子进行惩罚。
l 病态的爱与不能分离的绑架。
T: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病态爱和不能分离的绑架,主要源于父母的原始依恋。父母对于孩子过多的原始依恋,将会阻碍孩子建立新的关系的能力。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你与原生关系告别的品质讲决定你建构新关系的能力。父母的原始依恋对于孩子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孩子在关系中对于责任的承担。
三、我的总结:
本次课程的提纲,每一个点都是一颗颗有力的钉子,踩出了客体关系中交为核心和基础的点,也顺势把客体关系的大门徐徐打开。从儿童虚假自体的发展链,关系缺失与不在场导致的黑暗恐惧;从三类母亲造成的对孩子的退行和攻击性孩子的固化结构,到虚假自体背后的防御和隐藏;从孩子主观体验的品质,到原生家庭中的心智破坏与家庭关系的破坏研究。
从理论和体验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要把它用客体关系的理论系统去推演和分析,你会发现思路更加的清晰了。很多的点串接了起来。很喜欢后面的提问,以及由此而拓展开来的点,这些提问成为了一个个的接口,让我们把现实中的体验和困惑与理论很好的接了起来。理论与体验、案例的结合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和吸收。更多的东西还在于我们对接到生活和自己的体验中去体会和觉思……
C&B15大航海时代客体关系单元第一次课备忘 ——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