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作者: 鸿蒙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3-08-30 13:11 被阅读0次

    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1870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著有《自卑与超越》等著作。

    01.自卑感

    阿德勒并不同意关于动机的原始基础在于性本能的说法,他相信,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最初,他将这种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后来,阿德勒扩大了这个概念的范围,包括任何身体的、精神的或是社会的障碍,而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他曾写道:“成为一个人就意味着感受到自卑。”(1933:96)因为自卑感是所有人共有的,并不是软弱或不正常的标志。

    阿德勒认为婴儿不能自主和弱小可以引起一般的自卑感,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因为所有儿童都是完全依赖于环境才能生活的。儿童意识到自卑,同时也被天生的为争取优越而奋斗的精神所驱使。阿德勒相信这种“推”和“拉”的过程在个体的整个一生中持续存在着,它迫使个体力图获得更大的成就。

    02.自卑感补偿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补偿自卑感会发生什么?克服自卑感的无能会强化他们,导致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的产生。具有自卑情结的人对自己评价很低,感觉无助,而且无法应对生活的要求。阿德勒发现来找他进行治疗的许多成年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源于儿童期的三种因素:机体自卑、溺爱及忽视。

    阿德勒认为,身体器官的缺陷通过个体努力补偿这种缺陷来塑造人格。就像阿德勒本人对童年身体的自卑——佝偻病的补偿,比如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很可能会努力发展出众的运动技能。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补偿的例子,例如,古希腊政治家狄摩西尼(Demosthen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努力克服口吃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第26任美国总统、病怏怏的西奥多·罗斯福,成年后成为身材很好的模特;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的楷模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残疾人作家。

    此外,一个人可以通过发展身体其他部位器官的力量来弥补先天的缺陷,比如盲人可能发展出特别敏感的听觉。

    1910年,阿德勒注意到心理自卑感和生理自卑感一样,也会导致补偿。阿德勒指出,人一生下来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因而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感或虚弱感。这种自卑感推动一个人去获得力量以战胜这种感觉。

    在其早期的理论中,阿德勒强调力量的获得是克服自卑感的一个途径。后来,他提出人们通过追求完美或优越来战胜自卑感。自卑感既可以是一种促进成长的积极因素,也可以是一种消极力量,这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

    03.追求优越

    阿德勒将追求优越视为生命的基本现象,是人们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含着更为全面和完整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根据这种观点,性并不是一种占优势的内驱力,而是达到优越的手段之一,占优势的内驱力是人对优越的追求。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为了自身完美而付出的一种努力,而并非要试图超越所有人,也不是指傲慢自大和刚愎自用的倾向或对我们的能力和成就的夸大。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神经症患者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归入其中。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建立一种优越感来克服生活中的障碍,克服我们的自卑感。我们越自卑,追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但阿德勒没有将成就与心理健康等同起来。相反,他认为,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的人通过公众利益来表达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和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既能导致积极的发展,也能引起优越情结。如果一个人一心一意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有优越情结的人表现为夸耀、虚荣、自以为是及贬低他人。

    阿德勒提出,我们追求优越是为了努力让自己更加完美、完整,这种观点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与其说阿德勒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不如说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他的观点对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fa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