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号,我踏上了齐齐哈尔到乌鲁木齐的火车。
这是人生中第一次远行,从太原上车,长达33个小时的列车终于启动了。身后是移动的站台,眼前是匆匆而过的铁轨,忐忑、兴奋、担心、牵挂和思念百转千回,这一次,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得以安慰的是,我并不是一个人。
列车思考
行车数里,不知行之哪里。只是觉得这一路上我都在回忆,有人说,构成人生的无非也就是两件事情:一是回忆,一是继续。的确,我在路上思考着,我究竟是为什么要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为什么要来到新疆?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释解:
我选择参加西部计划并不是像多数人那样的想法:一,去西部是为了提前适应工作的节奏,缓冲一下;二,去西部是为了挣钱,还是管吃住的工作;三,去西部是为了能够享受两年之后的一个政策优惠(或是公务员考试,或是考取研究生);四,去西部是为了能够逃离家庭的束缚和锻炼自己。
这四种原因是集合了绝大部分人的一种思想。可我并不在其中,我常常想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人,亦或是我的思想远超他人,我是最独特也是最有创意的一个人。其实不然,许多人读书都陷入了一种禁锢的思想里,他们勇于发声也善于发声。可是读书不是为了求异,而是为了求同。多数人想尽一切办法做到与众不同,还要不停的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辩论,理性的辩论倒也无可厚非,感性的辩论就值得商榷了。
我选择西部计划的原因很简单,我单纯的想要去到一个谁都不认的地方,见到陌生的人,看到陌生的土地,甚至将自己的记忆也陌生化,只要一切都是陌生的就行。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陌生的自己重新面对一切陌生的事物。
来到新疆之前,我所想象的新疆是这样的:在广阔无垠的土地上,破旧的房屋,淳朴的农民,嬉戏的孩子,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的简单点,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模样就行。而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融入他们,以一个非我的身份去和他们一起劳作,一起成长。这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当时确确实实是这样想的。
当我即将踏上新疆的时候,我才真正打破了这样的“梦境”,因为我深知,新疆不可能是这样的,尤其是我被分到北疆,还有通过几个新疆本地的同学口中得知,新疆早已不是当年的贫困。也如内地众多城市一样,繁华而美丽。
列车到站
打破梦境的第一站便是抵达乌鲁木齐,我幻想过无数次的乌鲁木齐应该是低矮的房子,里边穿插着几座像样的楼房。可映入眼帘的城市是高楼林立,甚至让我感觉的“羞耻”之心。这“羞耻”来自我对它的臆想。
出了站口便看到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微笑、谦卑、热情,拉着行李直奔我要待到29号的新疆农业大学。许多同乡的同学打趣,从一个城市的农业大学来到另一个城市的农业大学,这话语中的无奈还是窃喜,又或者是其他的心理,我不得而知。我脑中唯一清楚的一点认知是:新疆,我来了。
到了学校,一些琐碎而又繁杂的事务弄完之后,我偷闲片刻。整理衣物,清理床铺,一切都在机械的运作。此刻,我的内心还残留着些许新奇。
这里的太阳要在下午十点钟的时候才下山,这一差别让内地来的同学们感到新奇,对待这一现象,大家彼此津津乐道。之后便是团委的各位工作人员不停的吩咐叮嘱,在十二点前睡觉被看作是另类。同样地,我便是被第一个看作另类的人,十二点睡觉,七点就起来洗漱。而这里的人们往往是在十点才开始上班的,就这样,在这样的荒诞无稽的时间里,我尝试着习惯他们的作息。
军训
7月25号,我们开启了为期一天的军训生活。这个军训一直被我看作是一个笑话,因为军训一天的时间的确很少见。
教官来了,大家都炸锅了,纷纷议论军训一天还需要请教官的原因,最终也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估计也就是为了彰显一下新疆其实很好,兵哥哥也很好。唯一不足的地方也被兵哥哥暖心的避开了——天气炎热,每一位教官都贴心让大家到树荫地下军训,而且合格的标准很低,似乎每一个人都能够达标,我们在这样相对容易的时间里完成了一天的军训生活。
讲座
印象当中的讲座都是一人在台上滔滔不绝,台下的人昏昏欲睡。不难避免的,这次的讲座同样是这样。台上的人乐此不疲的宣讲新疆多么多么的好,台下的人在开始的时候,身体笔直,双眼紧盯,瞳孔放大。没过五分钟,笔直的身体渐渐变得弯曲;过了五分钟,眼神已经开始飘忽不定;又过了五分钟,台下的人瘫在椅子上,双眼迷离,瞳孔涣散,心思早已飘在九霄云外了。
这样的讲座里,这样的形式下,也包括我。我同大家一样,无精打采且晕头转向,只是一味的随着大队伍前进,想要在突破的规定情景中求得创新,对我而言,恐怕是难以及至。好在这几场讲座下来,有一场讲座让我浑身一激灵,静心的全程听完。
他是一位创业者,年轻能干,敢想敢做,从他口中我得知,已经把生意做到了国外。我和大家一样,对此发出了惊叹,想到自己已然不小,却依旧一事无成。他讲到,只要一心一意的坚持自己的初心,为了自己的目标排除万难,没有什么事情是解决不了的,只是时间的问题。我猜想他是十分懂得利用创新的意识,并能够付出实际行动。
食堂
刚到新疆农业大学,一个工作人员就把餐票给了我们一行人。那个时候刚好是北京时间20:30,在内地来说,这个点已经是晚餐过后的休息时间了,而在这里,才是工作一天刚刚结束的时间。看到食堂的时候,没有差异他的整个布局,似乎是我来到过好几次这个地方。我轻车就熟的走到领取饭盒的地点,打好饭菜,取好瓜。心中也在感慨,从山西来到新疆,还像是做梦一般,回想23号从学校离开,恍若隔世。
这个学校的食堂外形构造平常,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唯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是,通往食堂水池的门后,有几间屋子,里边相对食堂大厅而言,简直是奢华。配置有空调、皮椅和圆桌,与外边相对比,这里存在着强烈的阶级性。虽然我知道这是中国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我和小伙伴们都孤身一人来到这里,却看到这样的情景。心中的愤慨不言而喻,与我一起看到的同学也唏嘘不已,用猜测的语气询问:“这是校长吃饭的屋子吧?”四目相对,我哑然失笑。
当然,食堂的工作人员特别亲切,至少在我遇到的几个姐姐那里,她们相当热情,还与我闲谈。
在没来新疆之前,我的亲戚朋友无不例外的叮嘱我:注意安全。这一切被我置若罔闻,不是我不以为然,是我在不知缘由的情况下就听从别人的话,未免显得太过愚蠢。事实上,我只相信体验派,一个人从未去过新疆,就和我针对新疆的种种问题高谈阔论,我称这种人为伪知识分子。好像这个世间,必须要有这样的人存在才可以,要不然这个世界得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我常和自己说,这个世界必须要有一些弄虚作假的人,不然的话,会有许多“正义凛然”的人因此而无处释放他的爆棚的荷尔蒙。
存在即是合理。这话说的太对了,食堂对于国人而言,位置是相当高的。因为有了餐桌,才诞生了无数的合作;因为有了餐桌,才造就了众多的溜须拍马;因为有了饭桌,才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演说家”。
拍照
我不知道拍照的最初含义是什么,为此我查了一下。百度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拍照又称为摄影、照相,一般指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通常使用机械或者数码照相机。
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我们都会听到一些专业的名词解释,还有一些晦涩拗口的别名,我不做说明。
从感性的角度来分析,拍照就是为了留念,不论是美好的还是遗憾的,我们会把自己感到重要的情景拍摄下来,以便后用。
28号,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集体拍照,为了留念。在看了自己所在服务地宣传片之后,所有的志愿者一块踏上了一个弯形的阶梯架上。顶着烈日,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有秩序的登上阶梯架上,志愿者们的身体都被拉近的距离,似乎心的距离也在慢慢缩小。接着就是拉歌比赛,两千多人的志愿者用吼得方式去唱团结就是力量。我没有唱。因为我想听到大家的声音到底有多么亮,后来发现这是徒劳的,我只能听到身边的人撕破喉咙的喊叫。
在架上一呆就是好久,而领导却迟迟不肯到来,这是领导自身的素质问题还是摆架子,亦或者用他们自圆其说的理由——路上堵车。领导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我能够理解领导需要解决的事情繁杂。但是过来拍照发言也应该被提上日程,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等待领导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是看不到光明的。在等待的过程中,站在我旁边的同学不断埋怨,还不时的和我说,他的衣服被汗浸湿了,我也只能苦笑。谁让我们在等待的是领导呢?为了巴结领导,我们可以不惜出卖良知,何况是一点点的难受。
领导应该是尊贵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样的理念从我刚上学的时候,就开始被年长的人灌输,可以说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像极了国民党统治期间,士兵对待蒋介石同志的态度。这样的拍照在我们看来只是为了抓住容易遗失的瞬间,但在领导的眼中,这是他们大放异彩的最佳时间,于是乎,摆道理、整风气、树远志和传精神在这个时候一起涌来。所以,许多有领导参与拍照的活动被看作是一种无言的折磨。
上梁不正下梁歪,大领导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小干部的行事风格,这被看作是传承。不可避免的是,大家都是这种风气下的煎熬者。这样的风气下,做事效率需要手动后移,办事完成度需要手动后移。巴结领导的谈话风格需要提上日程,表面工作完善度需要提上日程,忍耐不作为的承受力需要提上日程。
这样“完美”的我们,就是为了要和领导一起拍照留念时刻准备着。
后记:
我猜想:只有优弊并存的东西才是完美的!
这世上总有人在默默地关心着你,
相信自己,坚持到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