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的裁员事件
近期比较火的一则事件是ORACLE(甲骨文)裁员。
很多人关心中美的紧张关系,但是这则事件发酵的程度却让人值得深省。首先是有人评价甲骨文中国区研发中心就是北京最大的养老院,这些人被裁不值得同情。也有甲骨文的员工出来自证清白,证明他们并不是混吃等死之辈。
但是有一则事实证明,这批甲骨文被裁的员工,有很多都没有通过BAT、网易、华为等公司的面试,基本上只能过一轮,第二轮就挂掉了,让人大跌眼镜。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呢?还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这些甲骨文的员工的能力跟不上这些国内大公司的节奏了,按理说甲骨文公司员工的背景应该都是很优秀的,那么为什么他们现在却大多数成为“一轮游”呢?
“一轮游”的原因
我想这里面存在几个因素:
第一,是个人的选择
当年oracle可是IT界闪亮的新星,除了微软,就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外企了。所以这些人才会做出了当年毋庸置疑的选择。而且外企在当年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场所,办公室高端大气上档次,喝着咖啡,吃着公司免费的下午茶,还能时不时地与老外交流,畅谈各自国家的趣事,想想就觉得惬意。所以很多精英学子都奔向了这里,其实这并不能怪他们,因为在那个历史阶段看,他们的选择压根就没有错。而且这还不是你普通人就能随便做的选择,别人也是通过重重竞争杀出来的。
第二,外企的特殊性
我也有很多同事曾在微软、惠普这样的公司里面工作过,我也呆过外企,所以多少有点了解外企的情况。外企的福利确实很好,好到你连医疗都不用操心,基本公司全给报销。外企的管理也很人性化,很多时候,外企都很尊重个人的个性主张和需求。
但是外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看来也可能是影响整个事件最深的因素,那就是很少有外企会把自己的核心业务交给本土以外的国家。所以这个因素就直接导致了这个外企在其他国家的业务一旦运转不好,或者有一些政治、经济纠纷的时候,它可以毫不顾忌的干掉整个团队。
因为他的人力资源一般也是外包的,他们通过这样的手段规避了当地的法律风险,该怎么赔就怎么赔,但是绝对不会跟你讲人情。很多年前,我有一个曾在惠普工作的同事就经历过类似事件,而现在一个在IBM工作的同事也遇到了同样的境况。
第三,环境真的可以温水煮青蛙
我不相信初进甲骨文的这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但正是因为已经习惯了朝九晚五,习惯了做着一些不用花太大精力就能完成的任务和工作,习惯了这样依然可以领取一份优厚的报酬,所以慢慢也就习惯了懒惰。总之这锅温水,也确实很适合煮青蛙。
第四,招聘疑点
虽然BAT和一些大公司都公开招揽这些即将失业的人员,但是话说回来,如果你的公司的人才是饱和状态,甚至在经济寒冬下,你也即将要裁员,这时你还会招人吗?
很多公司都没说清楚招什么岗位和具体要求,只有那些在现场的人才知道,所以谁又知道这是否只是一轮对自己公司的推广和营销行为呢?反正公司也通过事件露脸了,至于这些人,最后都能以能力不足为由拒绝掉。因为对公司来说,这是不需要对公众解释的呀,你能力不够我凭什么还要你?其实这个解释权最终都回到了各个公司身上,而这帮Oracle的家伙们真是一群可怜巴巴的弱者,又没办法证明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力不行,还要面临失业的压力,着实可怜得紧。
结语
回过头来,我们真正能从这件事上学习到什么呢?就是我标题想问的一个问题,如果你马上失业了,你能干什么?
其实这真的是很多人都要去面临的问题,因为科技在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回忆过去,有多少已经消失的和现在正在消失的职业。你是不是正好处在这个时代的缝隙处呢?
比如一些真的通过工具和标准化就能替代的工种,收银员、银行柜员、加油站工作人员、收费站收费人员、洗车工、甚至投行分析师、新闻编辑、翻译这些曾经认为无法取代的职位都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而岌岌可危。
所以不妨问问你自己,如果你失业了,你还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有益于你认识真正的自己。
也许有人失业了可以去当个美食记者,也许有人失业了可以开间茶馆,也许有人失业了可以去当个旅行达人,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失去一份工作并不一定会让你痛苦,而真正让你痛苦的,也许是那个还未被你发现的,真正的自己。
人到中年,才发现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自己,难怪孔子说四十不惑。不迷茫,能够寻找到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容易。
Life is difficult, 众生皆苦,祝我们早日成为那个最幸福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