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差不多先生》《为什么要读书》《智识的准备》《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四篇文章。
1
《差不多先生》是从小就耳详能熟的故事。这样的人,面目模糊,是你是我,是我们周围的老王老李。作者通过对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态度进行了生动的表述,未曾有过评论,却让读者如照镜子一般,看见自身脸上的污垢,顿时面红耳赤。
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是凑活的一生,也是模糊的一生,他从来没有认真过一天,最终命丧自己的差不多格言之下。
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很多人称赞;事情看得破,想得通,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甚至,有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美名其曰,难得糊涂!
胡适先生在文章结尾说,当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是啊,差不多先生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任何利益交集,与这样的人相处确实轻松,一旦与差不多先生共事,即使成为朋友,邻居,害处也是无穷。
几年前,部门有一项工程比较大,但并不着急的工作,我们安排一人负责。遇到解决不了的,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处理。2年过去了,专项工作结束,需要汇总上报时,我顿时整个人都不好了。这项工作完全是一团糟!
后来,和部门其他同事从头开始,加班加点,处理了半个月多,才彻底理清。
事后,我询问此事,当时负责工作的同事说,他觉得差不多了,这件事就是基础资料,又没有人真正看,何必那么较真?
这位同事对工作其实没有整体规划,做不到有条理的归纳、整理,所以,认为这项工作不重要。
他不知道,如果一个数据错了,对以后参考的人来说,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他习惯与应付一切!
如果我们把不愿思考,不愿精进,不愿负责,不愿担当的差不多先生吹捧为大度,有德行,那么,一群这样的不求上进,贪享安逸人聚在一个组织,组织变没了希望,往大了说,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此,国家变没了希望。
2
《为什么要读书》
只要是心中有疑虑的,只要是被上学读书折磨过的人,都会提出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读书,胡适先生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读书,可以传承文化,可以让我们不必把祖先探究过的路再走一遍,可以让我们通过书本,将五千年的文明一览无余。
读书,能让拉长我们的思维通道,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触碰那些自己还不了解,自以为是的领域,获得真知灼见。
读书,是更加实用的手段。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书本找打答案。读书,给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教给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很多的理论,通过我们质疑,拆解,思考,假设,证实五个环节,找到最为有用的办法。
读书是为了获得理论,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为了验证理论,验证后的理论又会被写进读本,供后人研读参考。
读书,起初是积累和传承,为了有能力读更多更好的书,之后,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3
《智识的准备》
其实就是毕业生典礼上的讲话。哈佛每年都请知名校友演讲,北大清华等高校也是每年必走的流程。
但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确实都是各路大神的真知灼见,让人心生荡漾,顾盼流连。
有些演讲人都成了网红,可见民众的追捧程度,可见大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关注和期待。
胡适这篇,堪称经典。
对即将走出校门,大展宏图的毕业生来说,胡适先生的建议,具体而细微,有人涉及个体的人文关怀,有推动进步的家国情怀。
一是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步入社会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胡适先生说。
大学生应该具备两项素质: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
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就是对于易陷人于偏见、武断和盲目接受传统与权威的陷阱,存有戒心和疑惧。同时,一个受过训练的脑筋不是消极或是毁灭性的。他怀疑人并不是喜欢怀疑的缘故;也并不是认为“所有的话都有可疑之处,所有的判断都有虚假之处”。他之所以怀疑是为了确切相信一件事。为了要根据更坚固的证据和更健全的推理为基础,来建立或重新建立信仰。
二是要培育思考的习惯。
胡适先生认为,我们每日每时都需要思考,但思考时,极容易流于疏忽,漠不关心,和习惯性的态度。很容易随大流,失去分析判断的能力。
为了防止被大众认识所淹没,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态度,胡适先生建议,大学生应该给自己列一个知识的清单,找一两个值得我们下决心解决的难题,让大家保持思考的惯性,保持对人生的好奇,批判。并且将这种思考的方式用于日常生活。
三是要承担起思考的责任。
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用来训练我们的能力,磨练我们的智慧。
保持思考,然后行动起来,让自己成为有判断力的人,成为更好的公民,聪明的选民,不被大众热捧的观点迷惑,成为有见地,能胜任,有担当的评论者。
我们很多人都受过大学教育。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起初几年,我都在质疑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大学四年,我学到的,并不是知识本身的多寡,也不是知识的陈旧与尖端,而是一种自学能力,一种可以迅速发现问题,判断,组合,分析,然后找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能力。
也因此,我对身边的人有了一丁点的影响,遇到热点问题,不追随,不偏激,不盲从,努力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已恶小而为之。洁身自好,尽一个公民的本职。
4
《新生活》
这是新生活杂志写的创刊词。
对于新生活,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思考,有一百种理解。所以,命题很大,宽泛,人人都有发言权,却很难讲的清楚明白。
作者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很精妙,和《一个问题》的手法一样,从小处着手,生动简洁。
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通过新旧生活现状的对比,罗列两种生活的不同,让读者分辨两种生活的良莠。
一个对生活没态度,浑浑噩噩,不断下决心,不断突破自我界限。做错事,懊恼,认错,再重复,没有人生目标,对事物没有新奇感,没有过多反应的人,过的就是旧生活。
多么像我们啊,看见自己一身肥肉,穿不进去漂亮衣服,下定决心要锻炼,却只坚持一天,没有管住嘴,多吃了,没有迈开腿,躺在上发上刷剧。临睡前,各种懊恼,发朋友圈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第二天起来,却依旧过稀松平常,没有自制的生活。
所以,用胡适先生的观点,我们虽然生活在高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依旧过的是旧生活。
那么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
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凡是要追根溯源,了解透彻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形成的对策。任何事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会稀里糊涂,就不会得过且过,毫无目的。
总体说来,胡适先生今天的四篇文章,与昨天的文章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让传达一种自由思考,批判质疑,重建实用的知识体系之法。
读起来不容易,但细思量,收获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