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1 训练打卡】
今日生活分享:南国书香节开幕王蒙老师读者见面会
无论新媒体多么发达,都无法替代对平面媒体的阅读。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思维可以空前紧张起来,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读书的节奏、方法是个人的,电视只能思维跟着走,但书可以反复读,但每个人读书收获的东西都不一样。孔子最有名的话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相信人都有善的可能,变坏是以后的事,天生就该做一个好人。而孟子则发扬出“性善论”,认为人性的美好是道德的、天生的。天既是一个自然的概念,又是一个信仰的概念;天就是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圣人可以分为像伯夷、叔齐之类的“圣之清者也”、伊尹之类的“圣之任者也”和柳下惠之类的“圣之和者也”。孔子是一个集大成者,能够把握不同时间,是一个随时调整的“圣之时者也”。孔子辞去鲁国的官职,为了维护鲁国的形象,宁可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任性其实就是一种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变通。
我不赞同黑格尔认为“老子是在黑暗中看清光明中一切的人”在否认孔子,“孔夫子是圣人,不将就学术成就,只是告诉大家、社会、人应该怎么做。”这也是他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
在回答观众“孔孟”与“老庄”哪个更好的时候,王蒙称,“个人阅读会首选老庄,因为“内容有趣,与众不同,带有玄妙”,但“孔孟是不可忽略的”,“儒道互补,儒释道三教合一,既存老庄也有孔孟是中国特点”。
“今日书,今日毕。”王蒙给出了一个如何将书看完的方法。他表示自己看书没有固定计划,朋友送的、推荐的、好书都会看。看书要注意分析里面的道理,这样就不会忘。
自1953年第一篇小说开始,至今笔耕六十余年而不歇。其文锋犀利多有讽刺,晚年的长篇《闷与狂》却在路遥文学奖的评选中唏嘘落马。我在仅仅读了一个开头之后,就忍不住想把它推荐给大家了,也许因为而立之年的我只有轻狂的意动却无轻狂的勇气,王老先生却时刻保持着“斗士”的作为,体现在书中,感慨在心里。开篇第一章“为什么两只猫”,我看写的不是猫,以两只猫入题,写的是“春”!他眼中的春天、感知中的春天、内心的春天对外界产生的影响,甚至是春天对他人生产生的某种不安,还有对人生的探索,等等。写春的人有很多,大家熟知的有古诗、有散文、有小说背景,课文里有篇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天》一直被誉为经典,亲切的叙述,民生的体验,无疑给人温暖的感觉。在《闷与狂》中的春天也是温暖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后的许多年,许多十年,春天令我觉得温暖,温暖得让我不安,温暖得让我不知所以,温暖的使我觉得似乎自己忘记了穿好衣装。花朵的绚烂华丽使我羞愧,花太俊,我太丑;花太大,我太小。”为什么会有不安?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符合作者的生平,毕竟是经历过战火的人。对我而言,这是一种人生警告,春天是那么温暖,温暖的像温水,我就是青蛙。“斗士”的精神如沉睡的火山,炙热的岩浆潜流而不发。
春去夏来,祖国低谷中迎来重生,作者也曾在“右派”的劳作中解放“蝈蝈的叫声与清脆的周璇在一起,与同样纯真的李香兰在一起,呼唤着童年,呼唤着慈爱,呼唤着夏天,呼唤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蝈蝈不常鸣,知了转眼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在饱经罹难之后开始了歇斯底里的“呼唤”,求生也是救国,国际共产主义在呼声中孕育而生,成为救国良药,也使我们过上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作者内心“呼唤”的是一种逃脱,逃脱安逸的生活,去开拓、进取、探索、求真,一种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年过七十依旧“战斗”着。这才是最震撼我的地方,我们在享受着和谐的社会、稳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放弃了种种“战斗”的精神和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不如一个古稀的老人!
我们应该庆幸现在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应该更加努力的创新,哪怕失败千万次,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百花盛开”之时。我以上的体会仅仅是《闷与狂》的第一章,也不想给大家“剧透”更多的内容,最后用王蒙先生文中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为结束:
“人生里的多种遭际与多种邂逅,并不是都有道理,都有意义,但是都不妨珍惜。噫!”
注:文中部分均出自王蒙著《闷与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一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