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三年,这十年

这三年,这十年

作者: 宝心四丁的柴米油盐 | 来源:发表于2016-12-31 21:46 被阅读0次

    2016,距第一次抵沪已十年。2016,人生中挑战和收获最多的一年,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

    上一次写日志还是圣诞节在人人网,“希望不是最后一篇”。但生活就是这么让人唏嘘,有很多人你总以为还会再见,有很多事你总以为会还会再做,但也许一别就成永远。为了不一语成谶,于是写下《这三年,这十年》, 谨以此纪念离家的十年。

    2006——离家
    9.2 十七岁的我第一次坐飞机,遇到气流,慌乱之中我紧抓住坐在旁边的爸爸温暖的大手,心里感到一丝安定。那一年上海的夏天呵,38度。走一圈就会全身湿透,在家乡四川的十六年从未真正体会过什么叫“骄阳似火”,十七岁的我第一次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一丝新奇。漂亮的外滩、金茂、东方明珠,置身于电视里看到的画面中让我又多了一丝兴奋和憧憬。

    9.3 爸爸要离开了,在宿舍楼下,我忽然对即将面临的陌生的城市的陌生的一切充满了恐惧,拉着他的衣袖哭得稀里哗啦,被班主任看到问起,爸爸不好意思地说她年纪小,第一次离家,希望周老师多关照。很久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在那天回程的飞机上,他也哭了,这样长久的分离,于我们,都是第一次。

    这一年,学会了独自去百脑汇买回了人生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学会了参加各种社团和活动,学会了在陌生的城市一个人独自生活。

    2007——迷茫
    大约是熬过高考的“大限”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大约是迷茫,在不再陌生的环境中,也学会了放纵。那时候也曾上课心不在焉,玩游戏到凌晨,天天刷电影看剧。幸运的是,在我迷茫的时候,总能碰到一两个让我“迷途知返”的贵人。一个哲学系的大三的老乡兼师兄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不然以后成绩不好就不能保研,不能找到好工作,不能....

    可能是被学长的话吓到,可能在放纵的生活中也感到一丝空虚,我开始厌倦那样的日子和那样的自己。听了很多“校园成功学”后开始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塞满自己的一切空闲时间......高数、日语、志愿者、六级...隐约记得这一年,几乎是在学习和活动中度过的,每天要图书馆9楼的大叔催着关门了才离开。

    2008——奋斗
    时间久了,开始困惑,做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也开始迷茫,人生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给爸爸写了很长很长的一封email,他回了9页的手写信。在那个写信已经落伍的年代,那几页轻飘飘的纸拿在手中却无比地沉。具体内容已经不记得,但有几句却像烙在了心里:“女儿是爸爸生命的支撑...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你要勇敢地往前走”。” 面对这样沉甸甸的爱,我只能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开始看各种名人传记试图找到一些“成功的线索”。忽然发现,在我所欣赏的名人和“成功人士”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出过国,都受过“西洋文化”不小的影响。于是想,要是哪天我也能有机会出国就好了。

    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4月,学院交流项目招生。兴奋中赶紧开始认真准备。翘了几天课写各种申请文书,因为要笔试+面试,每天早上都要到国立同济大学柱子下疯狂练习口语...很幸运,总成绩顺利地排在第四。前面几位大神都选择了英语区的学校后,我顺利地选了心仪的慕尼黑工大(TUM)经过5-7月和教务处的各种扯皮、自己翻译成绩单(那是个连成绩单都还没有翻译件的年代)等艰苦卓绝地斗争后,我终于拿到了慕工大的Zu(录取通知书)。去德意志银行开户、办保险、办护照、办签证、学德语...我就这样开启了改变一生的征程。

    依稀记得那个暑假很炎热,我如饥似渴地学着德语,奥运会开幕式的那天,在学校新修的大屏幕上看了开幕式。当一切顺利进展的时候,家里却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奶奶病重住院开刀,需要花很多钱。在那个上海房价均价还是1万的年份里,虽然不用负担学费,出国一年的生活费对出生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的我来说仍然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我跟爸爸说,要不然别去了吧,给奶奶治病要紧。一边是老母亲,一边是小女儿,我不知道他顶住了怎样的压力去借的钱,最后保住了老母亲的性命,和小女儿的梦想。

    2008年10月2号,进大学两年后,爸爸再一次到上海送我。这一次是飞往遥远的欧洲,但我却没了当初的胆怯,只剩下勇气。

    2009——转折
    这一年,我二十岁。在德国的一年,是改变我一生的一年。

    亚琛中德混合大家庭过的圣诞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荷兰的郁金香和红灯区、比利时布鲁日的巧克力、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布拉格广场的天文钟和魔鬼教堂、巴塞罗那的圣家堂和诺坎普球场......各种旅程让我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多元化;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忽然发现原来说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如此心意相通;第一次发现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充满乐趣;第一次明白了人生有好多种可能性,而对成功的定义,不是只有一种。

    在慕尼黑那一年,美好得像一场梦,让我不愿醒来。

    2010——冲突
    由于院领导个人原因,让我们三个出国一年的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留级生”,国外那一年学分不能转,统统跟着07级一起重读。

    回国后深切体会到reverse culture shock,上课也是懒懒散散,提不起精神。只记得最喜欢上的是大学语文,一到专业课就像是在车祸现场,惨不忍睹。然后看到国内的同学仍然在各种“积极地”缠老师、刷绩点、求表现。本应好好复习期末考试的我,却天天跟着老队伍拍着大合照、侃着世界杯、吃着散伙饭、搬着家、道着别、抱头哭成狗。

    这一年,本该是我的毕业季。我想出国,而父母却希望我考研,考我曾经心心念念的五道口和北大。从小到大都是指哪打哪的“别人家的孩子”,却因为出国有了所谓的“自我觉醒”,第一次跟家里人的意见有了冲突。老爸还从家里寄来了压箱底的他读大学时候用的同济高数,给我考研用。没有父母的支持,我只能一边消极怠工,一边说服家里人,看各种奖学金的信息,每天疲惫不堪。等到家人同意的时候,已经是11月了。这才开始着全心全意准备申请材料。

    2011——纠结
    因为申请开始的晚,而且都是DIY又缺乏经验,导致申请异常不顺。1.30号生日当天收到了曼大商学院的拒信,我很不服气地发邮件问原因,对方答:成绩不够好,学校不够好。我感到怒不可竭,让我骄傲的学校居然被外人挑三拣四。

    那一段时间,心仪的高校全是拒信,申请之路哀鸿遍野。Cass是第一个发来offer的,终于踏实地过了个年。最终,纠结于卡斯商学院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一个是小时候钟情的英国,一个是长大后钟爱的德国;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经济;一个在伦敦金融城里,一个在ECB总部旁;一个是伦敦,一个是法兰克福...甚至连做梦的时候,都梦到去北京APS时候审核官跟我说的"来德国吧,我们需要像你一样优秀的学生”...这种纠结在做毕设的时候出现了转机。读了一些文献后,我发现私人银行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领域,于是打算将毕设的主题定为私人银行,并且想成为一名私行的顾问。

    这一年,我带着我的毕设《国际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探究及借鉴意义》,离开了同济,去伦敦追梦。

    2012——毕业
    在Cass的一年和在TUM的一年感受截然不同。课程多、压力大、经历了魔鬼般上课强度:第一学期4门基础课:金融理论、数量金融、 财务报告、公司金融及估值,第二学期分方向,老师说财富管理那就选投资,于是多了四门难度超大的专业课和1门文献综述写法:国际金融、固定收益、资产管理、衍生品及风险管理+研究及项目管理技巧;第三学期选修课5门:对冲基金、信用风险、全球宏观策略、财报分析及银行估值、 外汇市场交易及对冲。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如愿拿到了distinction.

    这一年,跟知识一样长进的还有厨艺,从1人食到10人餐,得心应手;这一年,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交到了很多人生挚友。

    我想留在英国找工作,父母却盼我倦鸟归巢。大概无法承受留下来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我再一次毕业了,也再一次回国了。

    国庆后,出发到上海找工作。那一年,市场环境恶劣,招商证券面试名单门,北上广银行面试里都是清北复交的扎堆出现...我和所有刚出校门的应届生一样,心高气傲,没有战略战术,不知道背景和关系的重要性,小公司一概pass,拼命地向着big name挤...那真是无比艰辛的三个月,上海和四川来回的机票攒了一摞,但到年前,却连一个像样的offer都没有。还好有11收留我在她家蹭吃蹭喝蹭住了三个月,最后只能耷拉着耳朵回家过年...

    2013——柜员
    幸运的是,我在1:2的暴戾体检轮没有被刷出,还在24岁生日的那天,接到了第一份工作的offer。为了不耽误入职,3月份去北京做学历认证。却在途中意外跌落楼梯,把脚踝摔成重伤,在家里一趟就是两个月...5月,连个背包都不能负重的我,寄出了行李,一瘸一拐地来到上海报到。

    这一年,经历了各种魔鬼式的训练,点钞、小键盘、各种考试、演练、神秘人检查、三化三铁、发纪念币、营销理财产品、保险、彩票、信用卡...碰到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客户,看尽众生百态。

    12.31在网点参加年结,得到可以行所签退的消息已经是23:30后,我的2013,就这么在出租车上过去了。

    2014——客户经理
    慢慢习惯了每天中午和周六自己一个人开一档柜台值班,周二的调休忽然也不那么无聊...在支行信贷部轮岗,第一次得闲飞去广州和老朋友聚会...第一次参加行里的竞聘面试,稿子写了三稿后,面对一圈领导组成的考察团也能有条不紊地介绍自己。

    11月接到调令,月底正式去了客户一部报到。以为永远不会不舍那一年半当柜员的日子,在波音系统最后一次签退时却有一丝的小失落...

    12.31以客户经理的身份参加了人生第二个年终结算,跟在网点又是不同的体验。参加了行里的年终聚餐,在各种疯狂的指标报数和预测中结束了入行的第二年。

    2015——基金会计
    当客户经理的8个月,走访客户、写公文、做调查、写报告、做接待...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会。回头来看,那8个月是让我飞速成长的一段日子。只是在那个当下那个成熟度的我,并不能体会。交辞职信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惊讶,不明白为什么我要放弃这份前途光明又得来不易的工作。但人总是要追随自己内心走的,不喜欢的东西,再勉强都是枉然。

    8月,正式从银行从业人员转为基金从业人员。有了一位专业水准很高的领导,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同事,对行业有了一些了解,学会了估值、清算和定期报告等等很多新东西。

    11-12月的life-changing event让我在对死亡恐惧到极点的那一刻,看清了真正重要的和需要抓住的东西。生命忽然变得无比地清晰。

    2016——蜕变
    就这样,三年半过去了。就在我快要不记得当初的职业理想向现实妥协的时候,命运的大门却忽然向我敞开了一条缝儿。starting over,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但职场残酷,没人会、也没人应该把你当应届生看。刚转行的那几个月,天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挣扎、犹豫、失眠了一周,最后还是没法违背内心,放弃这等待了太久、为之努力了太久的、来之不易的机会。

    回想起来仍然会感慨唏嘘不已。每一个选择都一步一步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如果当时本科的毕设我不研究私人银行,也许就不会选择cass,不会选择投资作为我的专业,就不会学到一些必备的做研究方法和技能;没有那么多的储备和经历,也许就没法成为一名研究员;在成为一名研究员后,却蓦然发现公司的客户很多都是私行的客户,现在的工作跟自己五年前的初心竟然那么贴近。这些年来,之前一直困扰我的“在别人玩的时候,我认真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迎刃而解,会发现以前坚持的,要不功利地学习带给我许许多多的收获。只是等待储备发挥作用这个过程很漫长,长到我都以为没用的时候它才姗姗迟来。曾经的那些煎熬、那些挣扎、那些辛苦,都值得了。

    三年前刚工作的时候给自己定的人生终极三大目标 “有一个懂你的知己,有一个懂你的恋人,有一份喜欢的工作”在2016又多实现了一个。

    2017——未完待续
    希望在2017以及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可以继续保持初心,变得更加平和、包容和感恩,在“少有人走的路”上,create my own magic.

    这三年,这十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三年,这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ov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