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老师最近在《得到》上讲解一位美国科学作者和进化心理学学者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在今年八月份出版的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赖特的另外两本书《非零时代:人类命运的逻辑》和《道德动物:我们为什么如此》都出过中文版。
这次赖特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讲佛学,事实上美国有很多人在学佛,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佛学体系。但这套体系是去除了亚洲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只留下了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的“现代化”佛学。万维刚认为佛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允许你思辨,虽然佛经中记载的佛陀和别人辩论的故事,最终的结局都是佛陀胜利,但佛陀至少允许人们提问,从不要求盲目相信。所以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佛学。
一、什么是“苦”
佛学中“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佛经最早都是用梵语写成的,但纯正的梵语已经失传了。今天用来记录和传承佛经的语言只有巴利语、汉语和藏语,其中巴利语是中古印度的雅利安语,和梵语非常接近。巴利语也可以直接用英文字母书写,所以赖特这本书中重要的佛学概念都用巴利语做了标记。“苦”的巴利语是“dukkha”,英文中对应的翻译是“suffering”,但赖特说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unsatisfactoriness”。“suffering”正好是中文“苦”的意思,而“unsatisfactoriness”却有“不满足”的意思。赖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苦”就是“不满足”!
《生命3.0》一书中说过类似的观点,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人们就要争夺生存权和生育权。生存权和生育权的争夺,必然要打败竞争对手,还有获得更高的声望。但是人毕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有些人就想享受美好生活,对传播基因不感兴趣。为了克服人类的这种惰性,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第一是争夺生存权和生育权、打败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声望,这些都能给人带来快乐。第二,快乐是短暂的。第一条中的那些事儿如果做一次就能获得持久的快乐,那人们就没有动力做第二次了,自然选择希望人们不断努力,所以才设定让快乐变得那么短暂。第三是,大脑被设定成更加关注快乐,而忽略快乐是短暂的这个事实,如果大脑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它很可能就会放弃追求快乐,这当然是不行的。
为了传播基因,自然选择把快乐当作诱饵,让我们永远去追求快乐,即使得到的快乐也是短暂的。所以,人类就在不停追求快乐的道路永不停息。这也就是佛所说的“苦”,所谓快乐其实是个错觉,人们永远都不满足,这就是“苦”!
二、什么是“烦恼”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具有各种情绪是为了对外部环境作出判断,如果一件事情对传播基因有利,你的情绪就会感到快乐,你就会继续做。如果对传播经基因有害,比如危险、有毒、被打败,你就会感到痛苦难受,下次就不会这么做了。
可是人类的很多情绪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比如历史上人类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多摄入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有利于生存,可现代生活早已摆脱了食物的匮乏,过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就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还有,一个原始人如果发现草丛中有动静,他本能的反应就是赶快拔腿就跑,根本不用去想到底是风吹草丛呢还是草丛里有狮子。可这种敏感反应也会在今天给我们带来各种焦虑情绪。所以佛说“烦恼”都是虚幻的东西。
三、“无常”
无常就是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