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最近写了篇《我所理解的教育》。
韩寒不再犀利,变得温和,像一个长者那样娓娓道来的口吻。
老了,大家都老了。
所以认同他的话。
对于中国学校的教育,很多批判的声音,走出国门的批,留在国内的也铺天盖地的批。
我觉得吧,这其实挺幸福的。
因为能站出来痛快淋漓的批评,就证明你有获得更好资源的能力和勇气,或根本已经不用在这个圈子混啦。
像韩寒说的,“我庆幸退学是因为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啊。”
像我这种,真正被困在圈子最下端的人,是怎样想的?
还能怎样?乖乖回学校,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啊。
西方自由教育有多好,没经历过,没资格谈。
但国内教育的好与不好,是亲身经历。
应试教育、高考那一套有多不好,能谈上几天几夜,最鲜明的一点,思维被训练得非常刻板。
记得上大学后的第一节马哲课,哲学老师不谈马克思,却在上面大谈特谈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荣格的“人格分析”,还有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我们这群只接受过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思维的学子有点懵逼,有个男同学尤其天真烂漫的问了句:“老师,唯心主义不都是错误不能信的嘛?我们高中哲学老师明确说过的。”
永远忘不了哲学老师那副呜呼哀哉的表情,“你们这群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啊……”
但它确实是给了像我这样普通又无甚特长的孩子有过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大学前,我没有经历过所谓的挑灯夜读,所有的课余间都在玩或读小说杂书,甚至小升初,中考的前一晚,我还在读课外书。
所以想起在学校读书的日子,大多记忆是美好。
我很庆幸的,在上学期间,没有因为贫困或平庸受到歧视、欺凌,老师对我大多挺好的,没有偏心,同学间也很友好。
我读书时候的家境,在西方世界里应该只能在贫民窟里呆吧。
我不确定在那里能不能争取到他们所倡导的自由和公平。
所以像我这样的,没能力走出国门,又无甚能力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时候,只能去适应,适应现有的教育体制,再从中求变。
举个例子,老家那批像我女儿那样5岁多的孩子,识字背书算术已经达到小学一二年级水平,在班上考96分已经是倒数几名。
我个人很不喜那一套,跟老家朋友争了半小时,嚷着我绝不会那样培养小孩,这是在扼杀小孩的创造力和天性。
他冷笑,你能轻轻松松抛出你的鄙视链,是因为你已经走出去。但还在老家的哪些人呢?基本就只有二条路,把孩子带回家或继续留在学校。
又有几个人有能力把孩子带回去?
再说,你就真的确定,在大城市就能得到足够多的自由和公平?
不可能。
大城市里别说买学区房,就单单拿到一个学位需要付出的代价,比老家都大了不知多少倍。
哪里都没有真正的公平而言。
最难受的是什么?骂完了,还得回到这个马蜂窝里,乖乖被叮被蛰。
所以羡慕那些能发出声音批判的人。
因为我们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