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7-13

2023-07-13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3-07-12 09:17 被阅读0次

    北伐再失败

          上一讲我们说到,在光宗疯癫多年的情况下,宁宗被赶鸭子上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个人,一个叫做赵汝愚,一个叫做韩侂(音::tuō)胄(音:zhòu),我们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赵汝愚的出身很高,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八世孙,等于说是有南宋宗室这么一层身份,除了身份高贵以外,赵汝愚还极其好学,他年轻的时候就说,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在光宗在位的这段期间,赵汝愚可以说是南宋朝廷挑起大梁的一位名臣。

           在孝宗去世,光宗胡闹这个关键点上,赵汝愚先是立劝光宗给孝宗守孝,他当时率领群臣,拉着光宗的衣服,哭着求他,甚至把光宗的衣袖都给扯坏了。在劝光宗不成以后,他又带着群臣去找吴太后,请吴太后选立新主,吴太后确定赵括为皇太子以后,又是赵汝愚亲自宣布的诏令,让赵括登上帝位。当时赵括不同意,认为这是不孝。他劝赵括说,你想想,现在是国家的动荡之际,皇帝没人接班,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动乱,如果真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候,疯癫的皇帝一定没有好下场,到那时,你才是真的不孝。在听了赵汝愚的规劝后,赵括才最终同意穿上黄袍,即皇帝位。赵括刚一坐下,赵汝愚就率领群臣,跪拜新帝,赵括的皇帝身份这才最终坐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赵汝愚始终发挥一种核心人物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赵汝愚,赵括成为皇帝的过程绝对没有这么顺利轻松。

           我们再来介绍第二个人,韩侂胄。韩侂胄也是大有来头,他是名相韩琦的后人,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吴太后的外甥,等于是一个外戚,所以在拥立宁宗的过程中,韩侂胄主要负责在吴太后和外朝大臣之间通风报信,他的作用也很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赵汝愚,韩侂胄,这两个人是拥立宁宗上台最重要的两个功臣,而赵汝愚的功劳又比韩侂胄大一点,毕竟韩侂胄只是一个传话的。那么宁宗继位以后,就要论功行赏,韩侂胄原本以为,自己一定会高升,至少也得混个节度使当当,但是赵汝愚是一个非常正派,非常讲原则的一个人,他就认为说外戚不可言功,你韩侂胄是外戚啊,对皇权有威胁性,我不能把你提到太高的位置上去。所以最后韩侂胄只是官升一级。这就让韩侂胄非常不高兴了,两个人就结下了梁子。

           宋宁宗继位之初,最高宰相是赵汝愚,而赵汝愚是个文化人,所以他就推举了像朱熹这样的理学专家进入朝廷,但我们不是说,韩侂胄对赵汝愚心存怨恨吗,而且他心中始终都有着对权力的欲望,所以他始终都在找机会,想要扳倒赵汝愚一派。

            韩侂胄虽然地位没有赵汝愚高,但他身上有两个优势。第一,他只是个外戚,而赵汝愚是宗室。那大家想想,外戚和宗室,谁对皇权的威胁更大啊,那肯定是宗室,所以早在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就在祖宗家法当中定了一个规矩,他说,同姓可封王,不拜相。就是为了避免地位身份本就非常崇高的宗室,再手握相权,威胁皇权的局面出现。如果赵汝愚从自保的角度考虑,他是不应该进入官场,不应该成为宁宗的宰相的,但赵汝愚为人正派,他有一种忧君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再加上朝廷上又有朱熹这种正直的人士。赵汝愚觉得自己不应该总去想着什么自身的安危,如果能和这些仁人志士,挽救宋朝,那这辈子就太值得了,但这恰恰就成了韩侂胄攻击的要点,他不断揣摩宁宗的心理,在宁宗耳边煽风点火,让宁宗对赵汝愚产生一种恐惧和厌倦的心理。另一方面,韩侂胄虽然官职没有那么高,但当时他担任知合门事这个职务,兼管宫廷礼仪,所以他可以更自由地进入宫廷,有更多机会接触皇帝,也就更有机会搬弄是非。

           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之后,韩侂胄如愿以偿的胜出了,其实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赵汝愚过于正派了,如此坦率正直的一个人,从来不屑于搞小手段的一个人,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韩侂胄的对手。韩侂胄取胜以后,在十年的时间里,地位一路飙升,走上了权臣之路。

            但是朝廷上下,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明白,你韩侂胄一系是靠政治打击赶走赵汝愚和朱熹的,而赵汝愚又在政治斗争失败以后病逝,当时甚至还有坊间传言说赵汝愚是被毒杀,所以韩侂胄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口碑非常不好,根本没有什么人心可言。在这种情况下,韩侂胄必须得给自己立威,他想出一个主意,这也是转移内部矛盾的通用手段,就是发动对外战争,北伐。

           南宋的这次北伐,背景其实很复杂,我们从各个角度都可以展开讨论,首先,从宁宗的角度来说,宁宗当时还算不上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所以对于这次北伐,他内心很纠结,一方面他有点打退堂鼓,觉得能打赢吗,另一方面他又渴望立下功业,觉得如果真能收复失地,那真是不朽的功勋。第二,我们熟悉的两个大文人,陆游,辛弃疾,都和这次北伐有关系,他们二人本身就和韩侂胄有些私交,而且又是心怀家国,有很强责任感的人,所以他们对这次北伐是支持的,但是他们的目的,和韩侂胄完全不同,韩侂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声誉危机,而陆游、辛弃疾确实完全为国家考虑。第三,从宋朝整体来看,这次北伐必败。我们上一讲介绍到,金国的君主,已经变成了金章宗,金章宗可以说是金国非常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在位初期,政治清明,史称明昌之治,而对比之下,南宋无论在军队战斗力、政治环境,还是将领、大臣的个人素质上,都不是金国的对手。所以战争结果如何,我们很容易预想的到。

           但韩侂胄执意要发动这次战争,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出现了一些转变。在商讨北伐事宜这段期间,南宋朝廷为岳飞翻案,百姓们也回想起,曾经多次有机会收回北方故地,所以慢慢的,民众的情绪逐渐就被调动起来,舆论开始支持主战派。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没有清醒的人,比如当时就有一个大臣,说我们不讨论什么政治经济的问题,单说军事,我们现在一没有经验丰富的将领,二士兵整体素质很差,三我们马匹武器之类的军备物资不够,我们怎么可能打得过金国呢,所以这仗不用打我都知道,我们必败。如果大家不信我说的话,没关系,我愿意跟你们所有人打赌,你们就直接把我关进大牢,如果韩侂胄北伐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我愿意斩首示众,因为北伐成功是大好事,我说错了话,死没关系。但问题是,这仗绝对赢不了!

           这件事其实非常有警惕意义,在几乎所有人都沉醉于必胜氛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愿意用我这条命去赌,咱们肯定赢不了。这无疑是给所有人泼一盆冷水啊,而这个时候,其实也正是所有人反思的好时候,反思大家是不是太过于自信了。但是别忘了,韩侂胄是铁了心要北伐的,而民间舆论又处于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所以这个大臣微不足道的发言是没有太大力度的,很快就被韩侂胄压下去,此后也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北伐。

           开禧二年(1206),北伐正式发动,但是这次北伐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利于宋朝的状态。第一,南宋的行动太慢了。北伐之前,又是长时间的讨论,又是为岳飞平反,声势太大,所以金国方面早就预感到,南宋近期或许要有军事行动,以至于金国在边境下上做好了防御,南宋的闪电战根本没有打成。第二,正如战前有人预料的那样,南宋的军队实力确实比较弱。闪电战一旦没打成,南宋就不得不和金国陷入阵地战,而在古代,攻城战格外的困难,当时宋朝中、东、西三线出击,几乎都没取得什么像样的胜利。第三,韩侂胄本人能力的欠缺,在这个时候也体现了出来。战争没法取胜,韩侂胄心里着急啊,所以他频频调换前线主帅,而战争焦灼阶段,临阵换帅这是大忌,所以很快,金国就转守为攻,反而是南宋这边频频失守,东部重镇扬州丢了,西线门户大散关也丢了,前线重要将帅也被金国策反,自立为王了。南宋朝廷眼见这战争打不下去,干脆在第二年直接宣布北伐终止。

            但是这事儿还远远没完,仗打输了,两国关系怎么办呢,只好再谈判了。可是这次谈判不就又和以前一样了吗,在战败的情况下谈判,没底气啊。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一点是,即便在这种国家动荡,肉食者鄙的状态下,南宋仍然涌现出令我们尊敬的人,此人是南宋派往金国的谈判使者,名字叫方信孺。金国打了胜仗,在谈判桌上必然是颐指气使,而方信孺作为战败方的代表,可以说是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一点都没有屈服于金国的逼迫,当时金国的人就嘲笑他,说你瞧瞧你们,又打不过,还主动挑起战争,现在落得个求和的惨状。这话其实是很难回答的,毕竟金国人说的是事实,但是方信孺不卑不亢,他说,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说的多好啊。

            双方展开谈判以后,方信孺就觉得金国的有些议和条件太苛刻了,他就坚决不同意,那金国就动武了,下令把方信孺关进监狱,断水断粮,而方信孺却一点不害怕,他说要杀就杀吧,我被拘在你们金国,是死,要是辱没了使命,对我来说是生不如死。莫不如让我死在这里的好。金国眼见没办法,只好把方信孺放回去。讽刺的是什么呢,讽刺的是方信孺没有被金人杀死,反而是被自己人给处理了。当时方信孺回去给朝廷报信,说金国的条件有五个,割地,赔款,等等等等,最后一个,是要韩侂胄的项上人头。这是金国明确提出来的底线,绝对不能改,根本不是方信孺能改变的了的,但是韩侂胄不管这些,他一听金国人要杀自己,就迁怒于方信孺,直接把方信孺连贬三级,贬到地方上去了。方信孺当年只有三十岁,可以说还不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官员,但就是这么一个年轻人,只身去敌营,为国家争取利益,可见如果好好培养,方信孺日后应该能成为独当一面的重要人物,但可惜,南宋当时最好的外交使节,就这么被贬出权力中心了。此后方信孺又被弹劾,最终在四十五岁的时候郁郁而终。

            我们再说回故事主线。经过短暂的反抗和挣扎以后,南宋内部意识到,继续打下去没有必要了,因为根本吃不掉金国,所以接受金国的议和条件,就成了最后的选择。这也就意味着,韩侂胄必须成为替罪羔羊,他必死了。当时南宋主和派的核心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宁宗的皇后,杨皇后,另一个是大臣史弥远。两人分工明确,杨皇后在宁宗耳边吹风,劝他把韩侂胄顶出去,彻底放弃对金作战。史弥远伙同其他大臣,设计杀死韩侂胄。在这种双线行动下,韩侂胄的项上人头很快就被送往金国,宋金两国再次签订合约,南宋增加每年的岁币,从二十万两,变成三十万两。金宋两国的关系,从叔侄变成伯侄。

            可以说,以惨败告终的开禧北伐,不仅让南宋再一次蒙上耻辱,也让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事后,宁宗自我反思到,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没错,事实就是如此,南宋朝廷的问题就是自不量力,即便当时韩侂胄专权,如果宁宗和其他众多大臣能够意识到北伐是不现实的,最后的结果也不会这么糟糕。而南宋与金国这么多轮的交手也验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金宋两国的整体实力基本相当,谁都没办法吃掉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也必然会延续这种持续对抗的状态。那么在此之后的故事,我们放到下一讲再来介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7-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zu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