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
第二记,想和大家聊聊我为什么选择日式花道,为什么选择小原流?
在第一记我们聊到,由于地域环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插花从起源和发展的风格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东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
贰 /
东方式插花以中国和日本插花为代表,西方式插花以传统的欧洲插花为代表。
东方插花注重线条感,使用花枝的数量不多,形式自求线条,构图的完美与变化,多采用青枝绿叶,着重于天然姿态美,轻描淡写,清雅艳俗,插画用色淡雅,以优雅见长,一般只用二三种颜色,简洁。而西方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奔放热烈的印象。大多喜欢用色彩鲜明的花朵聚集在一起,给人视觉上的艳丽震撼。因为是大把大把的花朵聚拢,因而不讲究造型与意境,只是为了突出花草的茂盛华贵,使气氛热闹。西方插花很注重几何构图,喜欢用S形和圆形。
东方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西汉,已经有把花枝均匀地插在花盆中的简单插花形式。到东汉末年,插花成为佛事活动的供养物之一,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插画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隋唐时,插画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插花艺术日趋成熟,并与这个时期随着文化,宗教等的交流开始传入日本。宋元时期,插花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插花艺术更是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流传更广,可谓鼎盛时期。此时插花已从一般的娱乐性质走向学术性质,渐渐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出现了不少造诣颇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工于插花艺术,不少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界的佼佼者,故其理论与诸艺术也是互相渗透的。
叁 /
花道,亦称华道,折四季之树枝、花草插入花器,竭力表现其姿态的美感以示对生命的尊重,是一门具有鉴赏性的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花道,一直以来师傅亲身传授弟子。不仅在插花的技艺上,更涉及做人的道理,对生命的态度等思想层面的传承。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的佛堂供花,于隋朝传入日本并在江户时代鼎盛壮大,从上流阶级扩展至全国百姓,并发展至今传播世界各地,是女子礼仪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今的日本花道流派众多,约有2000多种,却各有特色,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插花理论和技法。其中池坊、小原流和草月流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流派。
池坊流是传承最久的流派,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它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以立花为主(整体造型为立柱型),适用于用瓶装花的方式。池坊的高深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学一个花型可能需要一整个下午,并且池坊作为其他流派的“老师”,学费也是非常高的,普通大众是比较难负担的。
草月流是近代出现的流派,造型更加时尚前卫,会采用干花、枯枝、染色的纸条来造型,它的花型很适合西方婚礼布置。
小原流的历史约有一百多年,是在池坊流基础上发展而来,它降低了造型的重心,相对更加写意自由,意在“还原植物在自然中的本色”。
它崇尚先认识自然,再表现自然,非常注重花材之间的组合协调感,作品的空间感、韵律感。以表现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季节美”为核心,以生态和季节感的作品再创造,让大自然在微型天地里再现。
小原流的经典造型是“盛花”,意思是将花放在浅水盘中肆 /
小原流是19世纪末, 小原云心创立花道新样式「盛花(もりばな)」后开创的近代花道新流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原流是最接近中华插花艺术的。
日本小原流花道课程设置世界统一标准和统一教材,注重技术的渐进性和季节的当下感觉。
花道发展至今,其追求「天、地、人」和谐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
插花创作,无论将这些自然素材进行怎样的组合,其作品本身都无法超越自然,故插花艺术的传统特质在于追求“顺其自然”而不是追求“人为造作”,插花作品的存在形式比其表现形式更为重要。
伍 /
很遗憾,“我国作为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传统插花艺术却几近断流。由于国人对传统插花艺术缺乏了解、专业研究人员的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以及深入资源普查、挖掘难度大等原因,使得传统插花艺术还未真正进入大众生活之中。”
上一记谈到我喜欢花道第一个原因是它能融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小原流的花型非常适合家庭的日常装饰,书房、客厅、卧室、玄关等等。
我个人很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一开始我想修习的其实是中国传统插花,很遗憾当时在我了解查阅很多资料后,中国传统插花和中华花艺的花型没有还原我对古籍中花道描述的想象。相反,看到日本小原流第一眼就爱上了,仿佛它就是最爱的样子。
某天,我的花道老师和我聊天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学习跳舞、弹琴、画画的孩子这么多,学习插花的却几乎没有,它们同样是一门艺术啊。”我想了想,答到,“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画师、琴师、舞者,却没有一个插花匠,它的存在形式更多是文人墨客的一种兴趣消遣。如果当时有的话,也不会消失的那么快。”
陆 /
大概很多传授日本花道的中国老师总是会被问,为什么要教日本花道,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发扬中国花道?我们有时候很难解释这个问题。只能说,日本在某些方面真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美学也是没有国界的。重拾不是容易的事,学习好的方法,考察古文古籍,融入民族特色文化,作为曾经的"老师",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找回来!只是,这大概和花道一样,“天、地、人”三者缺一不可。
想来就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起努力……
the end
【文|孑隹】
【稽古花斋:不求古之迹,但求人之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