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是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
作品记录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通过轻松的语言对知识分子等当代情况进行了另类的解读,同时也表达其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正视态度。
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在他的叙事中,时代里的那些沉默恰恰就是他最纯洁的主题。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27、忍受地狱毒火的煎熬,也比闲了没事要好。
——《智慧与国学》
28、众所周知,哲人王降临人世,是要带来一套新的价值观、伦理准则和生活方式。
假如他来了的话,我就没有理由想象自己可以置身于事外。这就意味着我要发生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而要变成个什么,自己却一无所知。
如果说还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恐怕就是这个。
——《理想国与哲人王》
29、哲人王的又一可怕之处,在于他的学问。
在现代社会里,人人都有不懂的学问,科学上的结论不足以使人恐惧,因为这种结论是有证据和推导过程的,对于有理性的人,这些说法是你迟早会同意的那一种。
而哲学上的结论就大不相同,有的结论你抵死也不会同意,因为既没有证据也没有推导,哲人王本身就是证明,而结论本身又往往非常严谨。
举例来说,尼采先生的结论对一切非受虐狂的女性就很严重;就这句话而论,我倒希望他能活过来,说一句“我是开个玩笑”,然后再死掉。
——《理想国与哲人王》
30、时至今日,还有人盼着出个哲人王,给他设计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好到其中去生活;因此就有人乐于做哲人王,只可惜这些现代的哲人王多半不是好东西,人民圣教殿的故事就是一例。
不但对权势的爱好可以使人误入歧途,服从权势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误入歧途。
至于我自己,总觉得生活的准则、伦理的基础,都该是些可以自明的东西。
假如有未明之处,我也盼望学者贤明的意见,只是这些学者应该像科学上的前辈那样以理服人,或者像苏格拉底那样,和我们进行平等的对话。
假如像某些哲人那样讲出些晦涩、偏执的怪理,或者指天画地、口沫飞溅地做出若干武断的规定,那还不如让我自己多想想的好。
不管怎么说,我不想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任何人,尤其是哲人王。
——《理想国与哲人王》
31、从前,有个大学的青年教师,三十多岁了,每月挣三五百块钱,谈起对象来个个吹。
他住在筒子楼里,别人在楼道炒菜,油烟滚滚灌到卧室里。每次上楼里的公共厕所,不论打开哪一间隔间,便池里都横亘着几根别人遗留的粗壮的屎橛子……
除此之外,他还在系里也弄不着口好粥喝,副教授一职遥遥无期,出门办件事,到处看别人的脸色——就连楼前楼后带红箍的人都对他粗声粗气地乱喝呼。
你知道他痛苦的根源吗?
根源在于领导上对他不重视。
后来他写成了一本书,先把洋人吓得要死,洋人又来找我国政府,电话一级级打了下来,系主任、派出所、居委会赶紧对他改颜相敬——你知道小人物翻身的原因吗?
就在于发现了隔山打牛的诀窍啊。
——《百姓·洋人·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