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为何家会伤人》第1天
回忆一下曾经那个“无知”的自己吧!
一、“吞并”丈夫的世界
结婚初期,我以为我爱他,爱这个家,就是宠着他,家里的一切都我来!
于是,先生回到家吃饭睡觉就好了,一切我都做好了。
可是他并不快乐,我还会委屈。
他觉得自己不被需要,因为我剥夺了他所有为这个家付出的机会。
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了,他还不满意?他还想让我怎样?
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我那时候只会爱他,不会爱自己。
二、家庭系统排序的错位。
纵观大多数家庭,尤其在孩子出生之后,夫妻关系瞬间被亲子关系替代。而妻子的这种表现尤为突出。
曾经我就是这样的妻子。
儿子的出生后,我的心里满满的被他占据。一切以儿子的感受为我的行为动力。
可以确切的说,那段时间我和儿子的关系更像“情人”的关系。我爱他,无条件,并且,我爱他,把先生“扔了”。
其实单从亲子关系讲,妈妈无条件的爱儿子,是对的。可是,我却把先生抛在脑后,儿子完全替代了先生在我心里的位置。
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不到”先生,自然也无法感受他的感受。甚至在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爱他?
三、自我演绎“打败”了事实
我们通常用“我以为”来以为自己认为的就是事实。
比如先生下班回来,没有像往常一样跟我亲切的打招呼:“亲爱的老婆,我回来啦!”
我就会开始紧张:“他生我的气了吧?”
当然,很多人会奇怪:他不打招呼就是生气?这是什么逻辑?
(这里我还要插播一下另外一个自己问题,我的原生家庭对我要求非常严厉,导致我习惯性把一切“问题”都归因在我自己身上。)
好,继续说我以为先生生气了,而且是生我的气。
而事实是,他只是今天工作特别忙,太累了!
……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
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番外收获:
虽然本章讲的是夫妻关系,但是我由此想到,想要生活中各种关系都和谐,我们都应该关注彼此的感受。
“我”不仅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并关照这个感受,“我”还要学会看清事实,体会他人的感受。
因为不断学习,上述问题已经不存在了,特别值得分享的是先生也特别愿意跟我一起交流这方面的话题。
我们经常探讨学到的、听到的理论,结合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事例讨论怎样才能更好。
所以我们会经常这样交流:
“又演绎了吧?”
“我刚刚说的话,背后的需求是……”
“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呢?”
“我现在特别想听你说……”
“你希望我怎么做?”
……
所以我们家的核心力量非常的强大,而这根本不影响我们爱儿子,反倒是让儿子更幸福的成长在一个健康有爱的家。
他的幸福感一定会延续到今后的生活,我们的幸福也一定延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