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来说,研究,如果能进入专业性极强的学术领域更好,但事实上,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假设如此定位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引导小学生去搞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根本的并非研究出什么结论来,也并非一定要规定研究到什么深度,重要的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做这件事,对所研究的事物产生兴趣,进而对“研究”这件事产生兴趣。(这个“研究”也还是比较儿童化而非科学家、学者的研究,当然,将来可能渐渐过渡、升华到比较高层次的研究)
如果这种兴趣真正产生了,真正拨动了他们内心那根好奇、探究的琴弦,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就比较大,如果因此而发现、激发出某个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发自内心的爱好或者天赋,那就是更好的效果了。不是一定都会,但是有这可能。
从哪里入手?还是兴趣。先从他们自己觉得有趣的事物入手。小孩子大多喜欢动的,不喜欢静的;喜欢色彩鲜艳的,不喜欢纯色单调的;喜欢直观性强的,不喜欢抽象的。
那就把静的、纯色的、抽象的,稍向后放,先从动的、色彩鲜艳的、直观性强的入手,这是从内容角度看。从方法、形式角度看,就让学生自己用彩笔画一画,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动物,想让它静就静,想让它爬就画出爬的情态,飞,也行。颜色鲜艳,图文并茂,不要搞得枯燥、乏味,让他们自己看着都不耐烦,而是有点趣味,有点好玩。
从动物入手。螳螂先飞来了……
蚂蚱(蝗虫)也不甘落后……故意用蚂蚱这名字,通俗,更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