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加线下罗伯特的现金流游戏,和第一次的经历完全不一样,感觉重新活了一次。之后的分享环节也是干货满满!
【首次七人全部出圈】
2个小时的游戏时间,7人全部出圈。分享时才知道,这大概是第一次全部人都出圈,并且都实现了梦想!大体原因有二:
1. 我们玩得很快,2个小时玩了30多圈。对应到现实生活中相当于增加了人生的长度,获得财富自由的概率就大了很多。业胜主席在分享环节有提到,巴菲特从9岁开始学投资,比一般人多了十几二十年,而且90%的财富都是在60岁之后积累的,算到他现在的90多岁,比别人的投资多出了一辈子!
2. 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且拉了大家一把。我们组的阿豪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开始愿意用五万元的价钱买别人的大买卖。这真的帮我这个这次运气平平的人大忙,直接积累了现金还清贷款,实现之后的财富自由。
【个人的游戏回顾】
第一次游戏的分享会已经帮我们理清了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安全边界,第一桶金和杠杠。这次我原来的打算是抽一个低价股票或基金实行第一桶金的积累,同时好好买房要现金流。谁知道整个前20多次要么就是抽到市场风云,要么就是抽到高价股票,要么就是走到领工资处,整个游戏还失业了三次,让人不得不相信运气,只能老老实实领工资。所以最后出圈靠的是下面两点:
1. 土豪的帮助:先富起来的阿豪开价五万买每一次大机会。帮我们积攒了第一桶金。我其中抽到一个现金流为-100的大买卖,觉得对他不好就没有给他。后来分享的时候阿豪提到既然买家都无bias要收了,我这边确实不应该想太多。确实也是,重要的是“我觉得”,不是“你觉得”。
2. 减少支出:从“被动收入>总支出”的公式可以看出,在没有办法增加被动收入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还清贷款,减少支出。在第三次失业的时候,我用现金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只留下税金和孩子支出。所以即便被动收入很少,也因为将支出控制在了被动收入范围之内出了圈。但在现实生活中,靠委屈自己降低生活水平出圈确实不明智也不可能。
【干活满满的总结环节】
这次因为有朱主席当我们的银行家,所以总结环节基本都是敲黑板环节,逻辑清晰,笔记满满,下面是敲醒我的主要三点:
1. 卡片化每次投资机会
因为有第一次参加的小伙伴,朱主席解释了卡片上每个数字的含义,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现金流还是资本利得。
现金流看的是ROI ,也就是投资对现金流的影响,讲究的是效率。
ROI = 月收入*12个月 / 首付 (假设一处资产可以提供100元的月现金流,首付为5000,那么ROI=100*12/5000 =24%)
资本利得说的是在卖出的时候,这笔投资可以获得的收入 (未来可以赚多少钱)
资本利得 = 预期未来售价/首付成本 (假设一处房产的未来平均售价为5万,首付为5000,那么资本利得 = 50000/5000=10)
通过计算及与市场水平的比较,我们才可以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因为会有相应的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应该学会卡片化每个投资机会,理清思路,才客观地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
2.学会判断系统风险和机会
如果在这么多收获中必须选择一个我觉得最大的收获,那我一定会选择这个,一下就点醒了我。作为一个投资初学者,有时候会觉得迷茫,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但是万变不离其中,投资也是概率活,与其觉得苦恼,还不如先理清逻辑和系统,从系统概率中判断风险和机会。朱主席给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现在巴菲特的例子。近半年的财报显示巴菲特又 留了一大笔现金,上一次他拿着这笔大钱不投的时候是2008年,因为他判断市场到了泡沫期,等待着当大投行都焦头烂额的时候低价买入。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是美股总市值与美国当年GDP的ratio。
当这个比值在75% - 90%之间,被认为是合理的。
美股总市值/美国当年GDP >1, 进入系统性风险期(过高估值),查了一下,今天的数字是145.6%,非常过高估值。
美股总市值/美国当年GDP <0.5, 被认为市场被过低估值
下面这个是历史数据,当时2008年才100%就已经爆掉了,不知道今天的145%会在什么时候爆。
另一个朱主席提到的系统机会是港股和可转债,没有具体展开,可以作为我的课后功课。
【了解市场的投资机会】
这个说起来很基本,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一头栽进一个具体的机会里去,却忘记把这个机会放到宏观里来看。包括
横向:这个投资机会在这个类别里是不是一个好机会?跟其它的类别相比是不是一个好机会
纵向:这个投资机会的历史数据是怎么的,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否合适?这个类别的周期是如何的(快还是慢?)
比如租售比,市盈率倒数,投资回报率等都是很好的KP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