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可遇不可求”

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可遇不可求”

作者: 季时栎 | 来源:发表于2016-11-06 01:11 被阅读361次
    图片源自“堆糖”,侵删

    有一次跟一位老师聊天,他说起了他读研时的导师。

    那位导师非常善于聆听,善于交际,每个跟他交往的人都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

    我不禁感叹:“能遇到这样的人真好啊。”

    老师笑:“是啊,但是你要知道,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点头表示明白。要成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难太难。我试图朝这样的方向努力过,但终究难以一直坚持。大概是因为我还年轻吧,还被象牙塔保护和纵容着,身上的棱角尚未全部磨平,小魔鬼一般的情绪尚未学会很好地压制,也尚未学会妥帖而周到地应对刁难和不怀好意。

    可我也明白,人终究是要长大,终究是要走出象牙塔,踏入刀光剑影的社会。虽说我们不是人民币,不必奢求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但不可否认出色的沟通能力能够让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如虎添翼。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作者: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一书也在开篇就提到沟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我们的社交需求,还有生理需求、认同需求和实际目标。我们通过沟通维持自己的生理健康,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明白自己是谁,获得我们需要的和他人之间的联系,也借以实现自己的工具性目标。

    而这本书最让我有感触的地方是关于“沟通高手的特质”的概括,因为它更全面而具体地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才是像那位导师那样“可遇不可求”:

    - 拥有多样的行为反应

    - 挑选恰当行为的能力

    - 表现行为的技巧

    - 认知复杂度

    - 同理心

    - 自我监控

    - 承诺

    多数时候,面对因为双方观点不一致而即将引发的争执,或者对方有意无意的刁难之言时,我会选择沉默。因为还没能学会不动声色地破局,我又不喜欢争吵,只能沉默以对。但书中这段话让我心底一紧:

    假如你在面对棘手的情况时只能运用其中一两种方法,例如只懂得保持沉默,或者永远只会暗示,那么你成功的机会将会减少很多。”

    我再一次明白老师跟我说的,沉默有时候不仅是妥协和认输,也是抗拒和生气的表现。这不是下策,但也绝不是上策。是啊,如果只需要保持沉默,我们哪里还需要为人际的事情烦恼,哪里还需要费尽心思去学习如何沟通。高手的首选绝非沉默,而是熟练运用多样的行为反应,在谈笑间让矛盾灰飞烟灭,化即将成型的干戈为玉帛。

    不过,我认为最高明的沟通是如高手弈棋那样,走一步看三步,预见可能会引发的矛盾,在萌芽阶段就将其扼杀在摇篮里,甚至是不让矛盾有萌发的机会。大部分人也是更加青睐这样的人,妥帖周到而大度,成熟老练又不失风范,获取成功的机会自然比只懂得沉默的人更多。

    沟通高手的特质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点:承诺。这里的承诺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而是沟通者关心的两个方面:向他人做出承诺和信息。

    “愿意花时间陪伴对方而不是敷衍应付;乐意倾听对方说话而不是只顾自己说;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在倾听对方的意见后能够以开放的心胸去调整自己的看法。”

    “他们总是真诚地倾听别人,似乎理解对方谈论的内容,同时还通过行为和言语证明对方的意见是重要的。”

    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实际上需要极高超熟练的沟通技巧。比如,对方的意见和自己向左时,能否迅速接受对方的想法,并且对对方的意见表示自己的重视?能否做到,就像伏尔泰那样“我不赞同你的每一个观点,但我始终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不是试图用自己的反驳让对方闭嘴?

    太多时候,道理看似简单,但落到实际就变得困难。很多时候我们看着道理只是走马观花般掠过眼睛,内心思考却没把它深入现实。这也是我喜欢《沟通的艺术》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作者对人际沟通的现象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概括,亲切易懂的语言和例子让我在阅读时不断反思现实生活,反思自己。

    那次聊天跟老师学习了很多人际沟通的小技巧,本来郁结的心情也豁然开朗了不少。聊天结束后,我发了条信息跟他说:他也是像他导师那样的“可遇不可求”之人。

    我还有一句话没说: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

    我知道,这很难做到,但时光漫长,就是让我们成长。我会努力,锻炼出高手模样。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愿你我都能在迢迢岁月里,修炼成他人眼中的“可遇不可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可遇不可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ig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