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纷繁复杂,一天的24小时早已不够使用,这是为什么呢?人们现在的生活早已超越了五六十年代,好几倍,不愁吃,不愁喝,任何简单的需求都能随时满足。
当一份问卷问你,你幸福吗???
人们大多数的回答是,我不姓“胡”,我姓“赵”,我姓“李”
幸福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人何时才是最幸福的?
幸福没法度量,幸福是源自于我们内心得自序。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人们为什么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
月入三四千的时候,不快乐;月入三四万的时候,还是不快乐。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类永恒的问题,人们永远在追逐,也永远追不到。正如爱默生所言:“我们对生活有种种期许,却从未真正生活过。”这些感受都源于我们内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创造万物,是让人们,去体验。去感受的,有困难,有挑战,有风险有平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方式。所以宇宙并非是直接给人带来幸福的产物,而我们想要获得的幸福,快乐,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
无止境的欲望,让人们每天都忙于奔波追求新目标,急于取得结果,常常忽略工作过程带来的幸福感。
心流能带给你的,不只有幸福感,还有价值更高的东西。
人何时最幸福?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感受就是,太棒了,有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带我去找到最优体验
什么是最优体验?
当你处于最优体验时,你会感到无比欣喜,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它是一种你渴望已久的东西,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米哈里发现:幸福并非瞬间发生;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也不能仗势巧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的诠释。
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这就是所谓的心流。
怎样更多的生活在心流当中
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在休闲时较少发生。
米哈里用问卷调查发现工作中出现心流占54%,休闲时出现心流占18%
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可能找到心流的体验,相对于工作中,让我们获得这种体验的几率更多。
心流的构成要素
1.具挑战性的活动
2.知行合一并且全神贯注
3.明确目标与即时反馈
4.掌控自如
5.浑然忘我
6.时间感异常
米哈里在研究中发现,所有心流活动,不论涉及竞争、投机还是其他形式的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把每一个工作时机转化为专注沉静的时刻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心流并非易事,但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只要训练得当,你也可以在走路、吃饭、运动、游戏、做题、阅读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心流。
个人获得心流的潜能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有些人天生肌肉协调性比较好,有些人也与生俱来就拥有控制意识、获得心流的禀赋,作者将这种天赋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的性格,不仅是先天形成的,还会受到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实验中,凯文·拉森德发现,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征: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地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正如现代科学的进步,带来了如今繁荣的生活方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让人人获得幸福成为可能。“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当叔本华说出这句令人绝望的话时,不知他会否感到一丝得意?那时没有心流理论,也没有积极心理学,叔本华也许无法理解,那一丝得意就是人生的第三种可能——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