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团聚在一起,总是不约而同的说到一个话题:我家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该怎么办?我家也是,也是,也是,也是,这年头孩子都怎么了?
熊孩子丁丁:
在上小学,在学校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因为做卫生的事,和班上另外一个同学竟然一言不合打起来了,最后,把扫帚狠狠摔在地上,把对面的同学吓坏了。
熊孩子 皮皮:
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教育孩子要对同学友爱。但是,我发现我们家孩子特别“刺儿”,总是“欺负”同学。比如,同桌偶然用了一下他的橡皮,他竟然不依不饶。
熊孩子毛毛:
我家孩子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说不得”,只要一批评他,他就“炸毛”了。有的时候,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他不爱听了,他就发脾气。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道理也讲过,软硬兼施,都不好使,搞得我们无可奈何。
最后,抱团发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任何“问题”的标签。
坏脾气是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小孩是全能自恋的,也就是孩子会认为:只要我一表达我的攻击性,这个世界就会被摧毁,或者,我们对面的这个人就会被摧毁。
所以,有一个阶段,孩子认为:自己似乎应该为周围发生的所有坏的事情负责。比如:很多孩子本能而坚定地认为,父母离婚,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乖,一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既然全能自恋如此真实,为了不造成“灾难性”“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压抑自己的攻击性。
这个时候,一旦攻击性压抑不住,爆发出来,那就是“变本加厉”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脾气非常“爆”的原因。是他在“爆发”之前,已经压抑了很久。
脾气大,未必是坏事
面对孩子如此“暴躁”的表现,很多父母会慌张,这是非常能够理解的。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很可能会更有活力,心理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心理顾问。他发现,在这个漫长难熬的疏散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为:比如争斗、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坏性行为。而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则表现得非常顺从。
结果发现,那些一度表现“叛逆”的孩子,因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让人不愉悦的外界的攻击性,心理发展反而更加健康;而那些表现顺从、情绪稳定的孩子,看起来是对外界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而实际上,因为压抑了攻击性,反而问题重重。
当你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就不是坏事。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
怎么处理孩子的攻击性
第一,让孩子表达。
在攻击性不会对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击性。
因为,一旦遏制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孩子的攻击性很可能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比较轻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为;比较重的,比如,孩子会自闭、抑郁。
任何一个放弃表达自己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努力表达后彻骨的绝望。
第二,积极共情,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
无论我们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击性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步,我们都要先接纳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懂事”的标签。
第三,在共情和接纳之后,我们再尝试看到孩子攻击性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
丁丁: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这次冲突的细节和全过程,以及和发生冲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许,孩子表达攻击性,只是在尝试建立关系;
皮皮:孩子因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饶,也许,孩子在尝试建立界限;
毛毛:孩子的不接受是不是算是一种“抗议”呢?对自己各方面都“很听话”的“补偿”?或者,在抗议父母的高压管理?都可以尝试去探索。
第四,引导孩子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攻击性之所以会被破坏性表达的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言语化能力不够,以及社交技能的欠缺。所以,引导孩子去表达,非常重要。
有效地将攻击性中潜藏的活力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很重要。比如,可以将这部分活力转化为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转变为孩子的创造力等。
总之,孩子的“暴脾气”并非坏事,背后有他自己的逻辑。需要父母耐心的顺藤摸瓜的找到那个根儿,自然一切迎刃而解。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个不乱给孩子“扣帽子”的高明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