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每次读到岳飞这一首《满江红》的时候,都会热血沸腾,然后就是满腔的意难平。对于他的死,从古至今众说纷坛,表面上是皇帝担心岳飞迎回二圣,自己的地位收到威胁,但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大宋开国时的一些历史环境和因素,就已经注定了岳飞的最终结局。
那么大宋开国时,究竟有哪些事情,能带来这么深远的影响,能影响到一百多年后的人和事呢?
今天就结合范学辉老师的《大宋开国》,从大宋开国时的背景和角度,跟大家聊一聊岳飞之死。
宋太祖誓碑: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古往今来,每个朝代皇帝都掌握着大臣们的生杀大权。秦汉唐不说了,动辄就是灭族;就连明朝,时有对大臣杖毙情况;清朝更是有骇人听闻的文字狱。
而历史上各个朝代中,文人地位最高的莫过于宋朝。宋朝不仅有着不杀文臣的规定,更是有“与士大夫公知天下”的传说。大宋一朝,很少有杀害文臣的情况,文臣犯错后最大的惩罚就是流放。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传说中的宋太祖誓碑,誓碑其中有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在这条誓言之下,文人地位大大的提高,于是就有了大宋“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社会环境。
对于宋太祖誓碑,有的人说子虚乌有,有的人言之凿凿。不管事情真假,但在提高文人地位这一点上来说,宋太祖是真心实意的。
那为什么宋太祖想要提高文人的地位呢?因为已经他已经看惯了纷争,大唐的、五代各国的。这么多纷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武将手中的权利过大。
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他就像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提高文人、降低武将的地位。而这一切还只是一个开始,第二步就是收回武将的军权,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
说起宋太祖赵匡胤的传奇故事,杯酒释兵权是不可缺少的一件。
南宋学者吕中的评价:“汉唐多内难而无外患,本朝无内患而有外忧”。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整个大宋一朝,因为中央集权的军事制度,带来的严重的后果。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宋太祖的两次杯酒释兵权。第一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自己手下禁军将领的兵权,这部分人也是他陈桥兵变的班底。第二次杯酒释兵权,是解除各个地方节度使得兵权,这部分人则是造成唐朝后期混乱的根本原因。
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更是对整个大宋的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让自己的亲信奴仆来担任禁军将领,作为五代时期最强部队的禁军,战力一下子就被阉割了,成为了皇帝的看家狗。
他还建立了“三衙统兵制度”,不仅让三衙互相制衡,防止一方独揽军权,并且还利用文人与武人天然的矛盾,让文人来监军,以来束缚武人。不仅如此,他还把调兵权和握兵权一分为二,更一步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一系列的操作之后,汉唐时期那种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彻底被杜绝了。
军队被皇帝死死地掌控在手里,避免了君弱臣强、皇帝被大臣拿捏欺辱的局面。这样一来,君让臣死,臣就不得不死了,这也注定了岳飞之死无法挽回的局面。
我们可以拿岳飞跟唐朝的郭子仪比较一下,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和对国家的作用是差不多的。而对于郭子仪,皇帝纵使有怀疑和不满,也只能选择隐忍下去。
而对于岳飞,以及后来明朝的袁崇焕、清朝的年羹尧等来说,如果皇帝对你有不满和猜忌,可以直接除掉你。之所以皇帝能对这些将领说杀就杀,就是因为军权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根本没有汉唐时期皇帝的那种顾虑。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追本溯源还是来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的这种军事改革。这种军事制度,对于皇帝来说是好的,但另一方面则会削弱军队的战斗能力,所以终其大宋一朝,军事方面都被外族所压制着。
而造成赵匡胤做出这一些列的根本原因,还是大宋得国太易。说到大宋得国,就不得不提赵匡胤最大的传奇,就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书中对于陈桥兵变着了很重的笔墨,把陈桥兵变前后背景,以及各方面的动态介绍得也很详细。让读者对陈桥兵变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个更加详细和清晰明了的了解。
看完这段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皇位得来的也太容易了吧。当时的环境是,从正月初一确定了让赵匡胤领兵抗辽,到正月初四黄袍加身,留给赵匡胤的准备时间只有短短几天。
退一步讲,从前一年六月,后周世宗柴荣去世,钦点赵匡胤做殿前都点检。这个时候赵匡胤才敢有自立的想法,到正月初四他才准备了区区半年。(这一部分可以详细观看书中“点检作天子”章节)
当时赵匡胤在各方势力中,实力也只是一般的,有很多势力的实力都在他之上的。所以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有太多的偶然性,而且得国太容易,这也导致了,赵匡胤对于手下的大将有所忌惮,才搞出了千古奇局“杯酒释兵权”。
我们可以脑洞一下岳飞死之前的情况,宋高宗赵构对于杀不杀岳飞,还一直很犹豫,他觉得岳飞不会造反。这个时候秦桧在旁边阴恻恻地说了一句:当年太祖也不想造反。就这一句话,就点燃了宋高宗的杀意。
赵家人肯定不会说是自己谋朝篡位,所以在赵家人的记录中,应该是太祖一直忠心耿耿,但是手下的人想当从龙之臣,所以就拥护逼迫太祖上位的。
这一点就很致命了,可能岳飞很忠心不会造反,但是无法保证岳飞的手下中,没有这种想法的。毕竟宋太祖黄袍加身才过去了一百多年,事情还历历在目呢。
从宋太祖以武将身份黄袍加身之后,就已经注定了,整个大宋一朝皇帝疑心病都会很重,对武将极度的不信任和扭曲的怀疑。所以说宋高宗杀岳飞,是从大宋开国时,就已埋下了伏笔的。
三国鼎立
最近几年关于岳飞的事,莫过于把岳飞从国家英雄,定位成了民族英雄。而这一点,赵老师在书中说得也很详细,这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
在经过唐末和五代的动乱,各个民族其实已经高度的融合。当时的大辽,以及后来的金国,他们从心里上面都认为自己是汉家正统。他们的制度都是照搬汉人,他们的思想也是信奉孔老的。
而大宋开国的时候,当时比较强大的三个国家:宋朝、大辽、西夏则互为兄弟之邦,称对方为南朝、北朝、西朝。这就像汉末魏、蜀、吴三国一样,宋、辽、夏三国,都有着共同的国家认同,认为彼此都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并列的朝廷政权。他们之间的战争也只是争夺中国的主导权而已,不是想要把中国分成三个国家。
明白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观,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宋高宗能轻易地杀岳飞了。其实当时宋高宗杀岳飞,完全没有后世人想象中的心理压力。
在后人看来,他杀的是一个抗击外族侵略的国家英雄。但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只是觉得,自己只是杀了一个手下将领而已。在当时人眼中,这就类似于三国时期陆逊之死,虽然觉得高宗这是自断臂膀,但远远没有后世所说的不顾国家社稷的地步。
从文人治国,降低武将的地位;到杯酒释兵权,再次分化武将的权力;再到陈桥兵变之后,宋朝每个皇帝都种下了对武将怀疑的种子,对武将有种天然的不信任;再加上当时的人们的价值观,政治观。这些大宋开国就定下的种种基调,早已注定了岳飞的结局是一场悲剧。
结语:
赵学辉老师的这本《大宋开国》,语言通俗易懂,把枯燥无味的历史故事,说得妙趣横生。最主的是赵老师引经据典,每一个观点,甚至是每一句话都有出处,也保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关于大宋开国像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等这些疑案,赵老师在书中也说出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也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有据可考的,是根据历史记载所给出的推测,而我读了之后,觉得这种猜测是可以接受的,这应该就是这些疑案最接近真相的历史。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强烈推荐你去看一下原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