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翻译有两个版本《乱世佳人》和《飘》——我一直觉得“乱世佳人”这个名字有点像现下网络流行的大女主小说, “飘”所表达的意蕴有很多层面,又不够确切,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直译的《随风而逝》——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的是大历史背景下的无数生命个体,是一代人,是一代人的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梦想。
原著描写了斯嘉丽16岁到28岁的的12年时光,在这种文明颠覆性毁灭与重建的过程中,女主斯嘉丽所呈现出的“生存”意志和勃勃生命力无疑是打动人心的,然而抛开这些血脉赋予她的野性活力、勇敢强悍外,斯嘉丽是缺乏精神内核的和自醒意识的。自始至终,她精通调情,却不懂真正的爱情;她享受虚荣的殷勤却不能自省内心;她不愿思考复杂的问题,不能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一切都是活呀在自我世界的小女孩拥有的特质,她没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架构,甚至对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也没有清晰认知,她只是跟随自己生存的本能应对生活。我想,没有就无所谓毁灭,也许正是如此,斯嘉丽才能成为故事里最好融入新生活的人,与此相对,梅兰是拥有了精神内核的斯嘉丽,是成熟女性的代表。
梅兰的出场,是通过斯嘉丽的视角去描述的,“瘦小、平庸、矫揉造作”,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发现了,在这平凡的皮囊下所蕴含理性、优雅、秩序、得体、真诚、善良、勇敢才是作者所歌颂和怀恋的——是的,怀恋,整个故事的叙事方式弥漫着浓郁的对曾经田园诗般庄园生活的怀恋和物是人非的悲情,亦如电影的开头所写——古老的南方,曾经是一片骑士与棉花园之地,如今在这个世外桃源,英勇的行为已荡然无存,骑士与淑女已不复得见,主人与奴仆也消失无踪,唯有在书中才能追溯此情此景,却不能重温此梦…..
而梅兰和艾伦无疑是那个时代气质的典型代表,既宽容沉静、纯洁知性,又能在黯然的时光里勇敢面对困难,成为坚强的后盾和精神支撑。她们就像一幅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古典主义油画,既有严谨的构图逻辑,又有奔放的笔触和浓郁的色彩带来的感染力;梅兰身上所体现的爱之力很容易让我想到最喜欢的雕塑《普鲁赛克之吻》,被打磨的得半透明的卡拉拉石材通体润泽,泛着圣洁的光,圆润细腻的肌肉线条传达着内敛的古典之美,缠绵舒展的体态让人感受到主人公身上丰富的内心活动和爱情带来给他们的动人力量——是的,梅兰在我心目里就是这么一个高雅华贵形象,雕塑一般完美的存在——她喜欢文学,喜欢音乐,她对过去的生活缅怀,都是Ashley心目中一根柔和的线条,梦想的寄托(在电影的最后,Ashley说梅兰是我所有梦想中唯一没有在我面对现实时幻灭的);她可以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剑;她可以为了生存而努力劳动;她可以为了他们所眷恋的时代不辞辛劳奔走;她用自己的人格与行为纪念着过去,极大地安慰了那些对过去怀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气与气度,包容着开始新生活的人,给予他们理解与支持。
一个婴儿在最初出生时,是没有外部意识的,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对外部世界,他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成长是从意识到外部世界存在开始的,但在刚开始的阶段,他会以为别人跟他是一样的,真正的成熟是意识并接受世界的多样性开始的,当然,从接受到理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从这个角度来说,梅兰无疑是成熟而早慧的,她能理解和宽慰和自己相似的Ashley,还能真诚的欣赏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斯嘉丽。梅兰不但能很恰切的理解别人真正需求并给与帮助,还拥有清晰的世界观和价值架构,能够看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就这两个维度而言, Ashley和梅兰是一样的,虽然在影片中呈现的Ashley是懦弱悲剧的,但这不妨碍我欣赏他的清醒和理性……
他了解自己,也了解斯嘉丽,他和梅兰一样喜欢和欣赏斯嘉丽的活力和勇气,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他辨的清迷恋和爱情,分得出激情与婚姻的意义。甚至在周围人还洋洋自得的沉浸在南方必胜的无知中,期盼战争来临时,他已经清醒的意识到战争将会带来的伤害和痛苦,他甚至预感到了这场战争将会失败,在“众神末日”那段对话中,我们知道Ashley在这场社会变革时中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也做不了,没有能力也不愿去改变——如果乔治亚开战,我会为他而战,虽然我希望联邦政府能够让我们和平的离开,世上绝大数痛苦是由战争引起的,但当战争结束后,没有人知道当初为何而战——后来斯嘉丽在亚特兰大树林遭受抢劫事件发生后,梅兰为斯嘉丽辩解时说道“斯嘉丽做了她必须做的事,我们的男人们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 算是为他们所有的言行和选择做了注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种尊敬和悲悯油然而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由于这种清醒和睿智,她不随波逐流,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她可以透过一切世俗的表象洞察到的事情的本质,所以她可以坦然的接受妓女贝尔的捐赠,他可以在整个亚特兰大都拒绝瑞德的时候选择信任,可以在警察围捕Ashley时从容应对,可以在众口铄金议论斯嘉丽和Ashley的不伦时选择信任——我想,她在最开始的时候已经睿智的洞察了这一切,也正是这种睿智和包容,使斯佳丽在战火中有了勇敢生存的动力,使Ashley在退缩时有了推动他面对困难的勇气,使瑞德在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时有了理解的后盾……
费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成熟的爱情是建立在个体自律、专注和耐心之上的。在梅兰与Ashley的爱情中我无疑感受到了这些,却又远不止于这些。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对梅兰与Ashley的感情都着墨不多(PS:分别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我想这是一种印证和呼应。)但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Soulmate,也是小说中最打动我的一对爱人,他们懂得和信任彼此,是彼此梦想生活的一部分。
还记得斯嘉丽和梅兰在电影开场的第一个回合,斯嘉丽嫉妒Ashley与美兰的亲昵,直言美兰的恭维是言不由衷时,一向温文有礼的Ashley马上反驳说,不会有人指责美兰不诚恳——瞧,这就是懂得和信任,他懂她的好,他信赖她品格;她懂他的世界,他梦想的生活预留有她的位置;她读的懂他面对战争时从心底而生的恐惧;他无须在她面前伪装强大——他是12橡树的主人,是这群末路贵族的拥护者,他不能轻易诉诸自己的恐惧和软弱,只有梅兰沉静而坚定的呢喃才能给他最大的安抚和慰藉,这样的相知是活在自我意识里的斯嘉丽所不能给予的。
Ashley:你好像就属于这里,一切都像为你而存在
Melanie:我喜欢我能属于你爱的东西
Ashley:你和我一样爱12橡树园?
Melanie:是的,我爱它,因为它不仅是一座房子,它是个期盼优美典雅的世界
Ashley:人们不知道这一切将无法永远长存……
Melanie:你害怕战争所带来的一切是吗?但我们什么都不用怕,Ashley,没有战争能进入我们的世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像现在一样爱你,至死不渝……
说真的,电影里关于梅兰和Ashley的专属场景很少,但这段并不热烈却坚定无比的对白有深深打动到我,之后的美兰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场也许并不那么浪漫的爱的宣言。
也许Ashley有许多让斯嘉丽和读者误会的言行,但到底是谁是心底所爱?在电影的最后,答案也揭晓了。当梅兰去世时,Ashley拿着手套的场景,让我想到了因为艾伦去世而失去精神支柱的杰拉尔德,Ashley 是故事中最有悲剧感的人物,拥有浓郁的诗人气质,他与战前就能感到危机,对南北战况、形势有清醒独到的见解,战时能勇赴战场保卫家乡,战后为自己的无力感到悲痛,这样一个清醒理性的优秀人物随着梅兰的离世,精神世界完全崩塌了——梅兰是我所有梦想中唯一没有在我面对现实时幻灭的,我所有的一切,也都随他而去了——做为一个清醒的悲痛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开始的选择就是清醒而遵从内心的,当然,也有可能Ashley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梅兰有那么深刻的爱,但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不正是爱情原有的样子吗?
无论怎样,我想,斯嘉丽之对于Ashley是激情和诱惑,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狂恋大提琴(PS: 另一个名字是“她比烟花还寂寞”)》里,姐姐Hilary有一句话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他让我知道我是个特别的女子——在这浩渺的人海里,我们追寻的不就是这样一份独特的存在吗,如果一个人能让你体会到了存在感,并且在与对方的互动里,不断观望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自己,那大概才是命定的伴侣吧。
梅兰用女性细腻柔韧的情感给予Ashley继续活下去的勇气,用母亲一样的包容和理解保护斯嘉丽免受流言蜚语中伤。梅兰所给予的力量不仅影响了这些亲密的爱人朋友,而且产生了更大的范围的影响,小说里有个细节令我印象颇为深刻,就是舞会筹款的那一幕,有些传统贵族一开始是不同意在国难的时候举行舞会拍卖筹款的,但当听到梅兰同意时,说:如果梅兰小姐说可以,那一定是对的。瞧,她长久的智慧与善良已经转换成一种有影响的公信力,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力量,我一直觉得各种宗教的诞生与这种公信力是有关的。
我想,这大概才是真正的强者力量吧——,用自己清醒的善良,沉静的睿智和韧性的勇敢支持着爱人,守护者家人和朋友,影响着周围的人……
梅兰,梅兰,沉静而温柔的梅兰,她是温柔的妻子,她是不渝的爱人,她是宽厚慈爱的母亲,她是冷静的战友,她是坚强的后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