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未没写公众号了,从9月份开始进入校招季到现在,间断了半年时间,校招季还情有可原,都在外面跑,哎,其实也没什么可原的,就是懒。过年在家期间的,也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可就是天气太冷,被窝太暖,人的惰性一旦起来,什么事情都成了借口,不应该不应该。读完这本书,羞愧难当,记录点滴,读书才更有效。
书的主要内容
本次分享的书名《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们与书的渊源颇深,在温州话里,去学校上去,叫去读书。再加上九年制的义务教育,高中,大学,以及走上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同书本打交道。但我们真的会读书么?
总不乏听到另外一种声音,“读书”有什么用,你高中大学所学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真的用到了么?买个菜不至于设X求个导,双十一购物也不至于画个坐标轴求最优解。我想其中的关键应该就是“有效”二字。作者在书中表达,读书不等于买书,更不等于把书翻完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思想输出,思想内化。那么何为有效?我理解的有效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能联想起曾经阅读过的书,第二层是在联想的基础上,针对问题给出自己的评论,第三层是,在评价的基础上,能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潜移默化自己的行动。成为自己的智慧后,一本书才算是吃透了。
文中为了达到目的,让读书成果更为有效,作者对重新梳理了阅读的流程: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并对每个流程,如何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做了详尽的叙述。为了读书更有效,即使在信息爆炸的现代,作者仍主张,用纸笔去做读书笔记,此间不就展开讲,原书更精彩。
本书是作者的经验习惯的叙述,自然与我们实际运用会存在偏差,结合自己实际阅读习惯,取其精华。比如我所用写书评的文章,就是采用拆书帮的行文结构。
原文摘录
第二章 第61页
好奇心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也只会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想法。瞬间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气泡,只会出现一瞬间。
第五章 第176页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重述原文
引发好奇心,在日常中比较常见,好奇心产生快,消失也快,稍纵即逝。我们为什么要记录好奇心呢?因为兴趣和习惯,往往是从一个简单的好奇心开始。从好奇心到兴趣习惯的路上有很多拦路虎。比如,我们的漫不经心,产生了好奇心,不付诸行动,好奇心变消失了;再比如我们的自大,学习什么总想一步登天,从最难的开始,一下子被打击了信心,好奇心也打折。
读书也一样,我们萌发阅读的欲望,往往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别人的朋友圈分享,微信公众号的推文,知识的盲区等等,此时若不记录下来,可能眨眼间,就思绪就被其他事物带走了。记录下来,行程书单才是第一步,切莫止于书单。我们需要行动,加强自己的好奇心,不要让厚实枯燥的书单成为兴趣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从入门书开始,加深我们好奇,由浅入深,慢慢的吃透难懂的图书,形成自己的兴趣。
我的兴趣被拦路虎拦下是非常常见的,经常虎头蛇尾,比如这段时间对中国史非常产生了好奇,前些天打算买一套《剑桥中国史》丛书,当看着京东评论区,买家秀着拿到厚厚的一坨书籍的时候,我的好奇就消失了大半。看心理学书籍的时候,上来就先读专业书,看完后整整停滞了2个月,这样事情不胜枚举。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己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孩时,就想着上演讲台了。
先易后难,先浅后深,把好奇心吊足,慢慢培养兴趣,才能不断攻克晦涩的专业书,内化成自己的智慧。
对历史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从《三分钟漫画史》开始阅读,漫画简单风趣,是培养兴趣的不二之选;再到别人书评/分享,带有观点的评论,对历史人物功过的论述,亦是加深兴趣的好方式;最后再到中外学术性较强的历史书籍,有了前面的铺垫,啃晦涩的书籍也不在话下了。
知识沉淀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行动方案
3/31日前,看完up主史图志所有视频,加深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
书籍:奥野宣之著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