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大呆
你有曾经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逛商场吗?
这些闪现在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易被打上“孤僻”“奇怪”或“人品不好”等的标签,人们往往希望自己能被群体接受,也不想感受孤独的冰冷。
所以,刚来北京的第一年,如果没有同伴一起,我不会轻易触碰都市的喧嚣与繁华,因为担心人群中的自己太过于“独树一帜”,我更愿意闲暇时间躲在住处上网打发时间。
于是,宅,成为许多漂泊者自我保护的外壳。
1
因为没钱,初来北京找工作时投奔了一个朋友,租住床位,当时的我没想到,床位生涯一住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第一次住的是位于一楼的三室一厅中的六人间,打开大门,即便是白天也是漆黑一片,拥挤、压抑、落魄是当时脑海中飘过的几个瞬间感受。
了解后才知道,有的室友已经在那里居住了三四年,当时觉得太不可思议,因为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而已,而且最年长的室友居然已经三十岁……
我告诉自己一年以后一定要搬走,可是现实是,这个目标没能如期完成。
在居住的第二个月满后,我搬去了另一处房子的床位,那是一间二楼的六人间。虽然硬件条件差点,但是便宜,好歹也有空调、洗衣机、热水器,而且窗外有花有树有阳光,有种终于重见天日的感觉,当时特别知足。
最重要的是,这里有我一个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朋友。她帮我搬家,给我鼓励和支持,有她在的日子,不至于那么难熬。
2
有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再加上室友人多,每个人的作息和性格都不一样,需要磨合,自然休息不好,整个人变得敏感,易悲,易怒,易病,压抑,寡言,爆痘,贫血。
初入职场,我常常担心自己这做不好那做不好,也过于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会不会引起他人的反感;看到都市灯红酒绿的热闹景象时,会觉得自己像个孤独的局外人;半夜加完班看到朋友圈的一句话或者一张其乐融融的照片,也会情不自禁流眼泪……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心理难受时,不知道该去跟谁说。
不过,即使内心有再多波澜,我也会尽量表现出风平浪静的样子,因为于我而言,狼狈似乎比孤独苦闷更可怕。
我暗示自己“我有工作”“我遇到很多善良的人”“我过得很好”,并开始学会遭受痛苦或者悲伤时慢慢自我消化:刷剧刷综艺,在娱乐至死中麻痹自己;或者一个人在晚上压马路,因为漆黑的夜没有人看得清你泪花纵横的脸;或者出去操场跑步,让泪水随着汗水一并蒸发……和许多人一样,无声哭泣成为排解忧愁治标不治本的解药,也成为一名北漂落魄者最后的尊严。
当遇到开心、快乐的事情时,我学会面对空气傻乐。在这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中,我似乎也相信了自己过得非常好。
3
许多人来来去去,相聚又别离,也有人匆匆逃离。在这间拥挤的床位房里,住着各色各样的独行者,有备考名校的追梦人,有初入职场的小员工,也有为了给儿子买房前来赚钱的老母亲……
后来,努力的人考上了清华、人大,认清现实的人离京返乡结婚生子,只有还残存着一丝期望或者逃避现实的人留下来做垂死挣扎。
那些同你一起哭过笑过的人陪你走了一阵子后,一切归零,于是,又变成一个人的北京。
两年前的上下班路上,耳机里习惯性循环播放着两首歌:一首是海明威的《一个人的北京》,一首是好妹妹的《一个人的北京》。
或许有人会问:你没有朋友吗?当然有啊。
其实,有些事情自己消化不了时,我也有抑制不住跟朋友们吐槽的冲动,但是每当“恶狠狠”地敲击着键盘打下一串串愤怒的话语后,突然觉得心里似乎已经舒坦了不少。同时会在脑海中询问自己“我告诉她了,她能干嘛,事情就能解决吗”……于是又会悄悄地删掉,继续该干嘛干嘛。
毕竟,在北京这个快节奏的大城市,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大家都忙忙碌碌有着做不完的事情,朋友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时间也很宝贵,也许她与我同样有着烦恼,又何必再向他们倾诉满满的负能量呢?
4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大概是去年年初,有人向我分享他的读博故事之后。
从二线城市来到北京,如同从一个安乐窝到一个斗兽场,需要去浴血奋战。科研项目及课程的节奏和强度都让他清楚地知道所读学校确实是个好学校,能学到很多东西,结识一些优秀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这是非常值得并且宝贵的经历。
然而,与之而来的是扑面而来的压力。
他有两个学霸室友,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篇论文见刊,其中有一个已经发了2篇C刊、2篇北大核心,去年年初他们正在读博二。
即便已经身在名校,但是在优秀的室友面前,他显得并没有那么突出,这让他非常苦闷。
偶尔,他也会跟自己以前的同学发发牢骚,但是,常常被“你们导师不可能比我们领导难对付”“你之前不都忍过来了吗?再忍忍不就行了”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堵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他的朋友们开口闭口谈的都是工作、老板、老婆、孩子,而他的世界里满是项目、开题、论文论文论文,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处境,没有人懂得他的苦闷,他与朋友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
他说,他以后死都不让自己的孩子读到这么高的学历,因为各种滋味他曾体会,不想再让自己的孩子也遭受同样的痛苦。
他曾经那么开朗快乐的一人,竟然也开始变得抑郁、焦虑,他甚至有过去医院开抑郁证明给导师的想法,好让自己从繁重的课业中喘口气。
不过,他没有,他终究还是熬过来了。
5
“现实就是如此残忍,它在一步步逼着我们长大。”他说,如果是两三年前,自己的不开心会无所顾忌地表现出来,甚至可以吐槽两三个小时。
但是现在,他学会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解决或者自我调整。
毕竟,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孤独的,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当时,有一个网络流行词叫“佛系”,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每天默念“佛系佛系”进行自我心理安慰,因为他十分清楚吐槽再多还是得活下去,日子还得过下去,论文还得照样写下去。
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去吃东西、跑步、运动、看电影、唱歌,找一些自己比较喜欢做的事情。
和很多人一样,来北京之前,他很少一个人看电影,但是现在一个人看电影变成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偶尔让自己感动一下、激励一下、眼含热泪发泄一下都是排解烦闷的好方法;或者,吃特别喜欢的小蛋糕也会让他的心情放晴。
6
他有个好习惯——做每月计划表。月表中大概写一下每天需要做的事情,把已完成的标出来,一个月之后回头去看,哪些既定计划没有完成以及为什么没有完成,并提醒自己,未完成部分下个月需要加强。
时常进行总结。平时可以写写日志,年底时回顾一下一年的工作,你会惊喜地发现这一年并不是学无所获,还可以从中找到不足日后弥补。
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每天抽空想一想今天做得好不好,尤其是当老师或者领导在批评你的时候,反思“为什么批评的是我”以及该如何改进。
我们总是厌恶机械性的重复工作,殊不知,学会从看似枯燥的工作中学习技能,也是一种收获。比如,他会在做PPT报告时,积累如何更好地配色、如何购买旧报刊、哪些网站找哪类信息最高效等小技能,并随时把过程中遇到的有益信息记录下来,以提升自己。
7
他给我传过一张照片,是他自己养的多肉。多肉是他从家带来的,几年前“面黄肌瘦”,如今已经长得五颜六色,胖乎乎的,摆满了他宿舍的窗台。
多肉 | T博士你看,还有一些翘着头努力生长的小生命等待他去呵护,他可不能倒下。
聊天的结尾,他问我:你在北京工作开心吗?
我否认。
他说:我所有已经工作的朋友都在羡慕我还在读书。
后来的某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去逛花鸟市场,买了几株植物,高高兴兴地带回了家。
再后来,我真的辞职了,并做了一直以来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
前段时间,聊微信,他打趣道:你还在北京?还没回家相夫教子吗(越来越开心)?
呵,我生命力顽强着呢。
说不上来地感觉到,他变了,不过依旧在为论文而燃烧自己,祝福他早日(顺利)毕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