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 19教育大类文3班 姚丽情
多年在外求学,我也难忘这家乡的味道,心里面总有些不踏实,总想着回乡有机会得多食几块,一饱口福,也断了我对它这么多年的挂念。一张褪色的照片,带给我那一季的怀念,回想当年,巷口的老爷爷卖的米糕,香味弥漫过长长的小巷,一元两块,多酱,每次吃完,舔舔手指头,味道极好。
制米糕共有四道工序,蒸米糕的器具是咱侗乡人的一大特色,小竹筒,大清早到山上自家种的竹林砍竹子,挑选的竹子也是要经过选拔的,标准便是个儿高,腰粗,筒皮儿厚,年龄大,跟选秀似的,符合标准的“美人”才可入选。刚砍回的青竹,通身露珠,闪亮闪亮的,似老汉刚爬下山布满汗珠的脸颊。制作竹筒的工序看似简单,没有老师傅那样娴熟的技艺,怕是不能把竹筒做标准,竹筒中间要凿一个正方体,磨去棱角,再将剩下的竹条编制成网状,垫入筒底,还需用一支较粗的竹棒从筒底捅上,可自由升降便可,这“机关”利于取蒸熟的米糕。洗净,即可立即使用。
米糕,说是面食,却又备受争议,其原因是家乡自产的糯米并未碾磨成灰面状。将一箩成色甚好的的家乡糯米,洗净,用清水泡上一整夜,隔天清晨便可动手开工了,将粒粒饱满的糯米倒入米槽,说到这个碾米工具,如今村内也没几户人家有了,这也是咱侗乡人独具特色的劳动工具,充满了侗乡人的智慧。这碾米工具运用了杠杆原理,人在一头,碾米石在另一头,中间用石块支起,并用木头做个灵活的轴儿,人在这边踩,动作娴熟的老妈妈在米槽那头翻米,一踩一放,整套动作所要配合的速度,力度都要恰到好处,碾到八分细便可舀出,八分细的米更有嚼劲,以不至于像面粉那样粘牙,我们所用的小颗粒糯米也备好了。
制红糖酱可是一道重要的工序,红糖酱,味儿甜,气儿香,稠,这酱,配料简单,但如果缺少这一层酱的搭配,米糕的味道就会被拉低很多,粒粒饱满个儿的白芝麻,红糖块碾粉末状,再加些配料,加少许凉开水,再搅拌成稠状,二者一同倒入合适大的器皿中,用筷子使劲搅拌,这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熟练度,需将芝麻均匀地调入稠状的红糖中,这蘸料芝麻红糖酱就大告功成了。每每做红糖酱时,小孩子们就会趁大人不注意时用小指儿蘸上一截含入口中,心里也甜蜜蜜的,露出满足的笑,小孩子们定会认为那是童年中最美味的蜂蜜罐儿吧!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蒸,这讲究的是“火旺汽足”,糯米是汽闷熟的,我可是管火的小奴,弄的两手净是草木灰儿,但这样我也一点都不埋怨,可一边管火,一边闻着蒸出来米的香气儿,有淡淡的米香,竹香,然后一边期待着。刚出锅的米糕,像一个个小胖娃娃,白白嫩嫩的,用粗竹棒从筒底捅出,再往上面抹一层特制的红糖酱,夹入碟盘中,便可开吃了!
米糯,香软,有嚼劲,与红糖酱的完美搭配,恰恰是这简单的搭配,便足以令人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