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宗璞《红豆》
以红豆为题,大概暗示了恋人只能相恋罢了,否则何必以红豆寄思呢?红豆本身的传说亦是悲剧,现录于下: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而这一意象则由王维一诗而广为传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泣血的相思。
红豆“江玫坐在床边,用发颤的手揭开了盒盖。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八年之前的分别,她把这个盒子藏在耶稣像之后,大概自己也舍不得完全抛弃,只当做树洞,将自己的爱情埋在这里;回来之前,心里也应曾有过思索,大概已经随着破除迷信的活动而不见了罢,或许遗憾,或许释然;可东西还在,原来的遗憾释然被涌起的过往冲击地支零破碎,这是怎样的偶然啊!可惜物是人非。
随着江玫的回忆,看到了她的母亲,父亲,萧素,当然还有齐虹。因为屈死的父亲,她和母亲站在了齐虹所在阶级的对立面;萧素这样可以为了母亲生病而卖血筹钱的好友,同样将她拉远了。母亲的态度,萧素的劝说,齐虹的漠然,她站到了被拉扯的十字路口上。最终,只能对着两颗在一起的红豆哭泣。
选择是得到,也是放弃。设想若江玫随齐虹离开,音乐与诗与爱情的日子,会很美满。但是因为她对萧素,对母亲的思念,时时也会感到悲伤与内疚吧。红玫瑰白玫瑰,得不到的永远最美。
夹竹桃另外,小说中几次出现夹竹桃这种花。“芳姿劲节本来同,绿荫红妆一样浓。我若化龙君作浪,信知何处不相逢”。有诗,亦有传说,现录于下: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一个叫桃的美丽女孩,她爱上了一个性格刚强的叫竹的长工小伙。由于父亲的门户之见,将竹活活打死。竹死后,桃也跟着为自己心爱的人殉了情。当他们的灵魂到了天国,上苍为他们的真情所动,答应满足他们一个要求,桃说她一生就喜欢桃花的纯洁,而竹却希望保留他像竹子一样的坚韧。于是,这世界上就产生了有着竹子一样的叶子,开着像桃花一样的植物——夹竹桃。不知道这个传说是不是小说的原型,但是夹竹桃本身更像江玫的象征。纯洁,或者用萧素的话说“清高”,但却坚韧,不知可否视作对江玫选择的暗示?正是因为她这样的清高,不会忘了父亲与萧素的屈死,母亲的仇恨;正是因为她的坚韧,最终成为女革命家。
再之,更有一场景反复出现,雪天。江玫回到学校,(倒叙)江玫与齐虹的第一次相遇,他们谈论贝多芬与肖邦,他们最后的分别,小说又在雪天中结束。场景似乎没变,两个人却已经演完了他们的故事。江玫在同样的雪天回忆起来,默默流泪,不知道世界另一头的齐虹如今怎样?不由得想起两句诗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PS:补了一篇宗璞的《<红豆>忆谈》。在道路上的抉择上,作者是有倾向的。“那总是想给予的人,应该是英勇的胜利者。只想到自己,只斤斤于取得的人,应该是怯弱的失败者”。这是作者的《红豆》,我则不必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