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二战时期其他一些赫赫有名的地方,如诺曼底、珍珠港,对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历史事件很多人可能既熟悉又陌生。
本篇文章以此为契机,带你全方位探寻特定历史时刻下的敦刻尔克海滩,思考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战争如何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英法联军的大溃败
1940年5月注定是欧洲历史上最绝望的日子之一,从这个月的中旬开始,短短十多天的时间里,在兵力相同的情况下,纳粹德国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五国组成的联军。
5 月 24 日,双方的正面较量仅仅过去了 14 天,40万英法联军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被困在了敦刻尔克周围宽度仅仅 50 公里的海滨地区,此时联军士气低落、物资严重匮乏、没有制空权、战斗力严重下滑,而他们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德军坦克和气势汹汹的德军士兵。
敦刻尔克港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地理位置易攻难守,在这样的情况下,联军连背水一战的机会都没有,数十万大军已经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由德军宰割。
战局中的转机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已经预见到了战争的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随着英法联军被逼撤向敦刻尔克港,从海路将士兵接回英国已经是30万败军唯一的退路,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5 月 22 日,英军 2 个步兵师和 1 个坦克旅以近乎自杀的方式对逼近敦刻尔克的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的德军装甲部队,但也仅仅只是为退守海滩的联军赢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此时德军距离敦刻尔克已是近在咫尺,这个时候如果立即展开进攻,英国人的计划只能救出3万名士兵,整个敦刻尔克形势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看似愚蠢的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改为出动空军对敦刻尔克地区空袭。希特勒的这一决定给了困守海滩的英军以生存的希望,也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伟大”的撤退
没有一个士兵愿意主动放下武器承认失败,也没有一支军队愿意打一场必输的战争。
但在敦刻尔克,战争对于30万英国士兵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他们也不再是士兵,而是父母的儿子、孩子的父亲、他人的兄弟,是海峡彼岸盼着他们平安归来的英国民众的家人。
所以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每一个拥有船只的英国人都被动员起来,无数驳船、拖船、货船、客船、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纷纷出海,和英国海军的军舰一同驶往敦刻尔克,他们要与时间赛跑,从德军的虎口下救出尽可能多的英国人。
视线回到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连续的空袭让缺少掩体的英军士兵明白了什么是地狱,他们白天和战友拼命地挖战壕,晚上则把自己埋在沙子里以减少炮弹的冲击。
随着来自英国本土的船只陆续抵达,无数士兵抛下了自己手中的武器,争先恐后地爬上船,为了给更多的人腾出地方,连背包、钢盔、子弹袋都要扔掉。每个人脸上都是惊恐的表情,好像留在海滩上下一刻就会死去。
事实上德军的空军在英军撤离的过程中对整个敦刻尔克地区实施了猛烈的轰炸,无论海滩上的英军还是海面上的英国船只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位亲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老兵回忆道,当时他在海滩上看到了哥哥所在的驱逐舰驶来,便跑去找他。就在此时,12架德军斯图卡轰炸机径直向这艘驱逐舰俯冲而下,投下炸弹将其击沉。
直到后来他才得知他的哥哥虽然侥幸逃了出来,并爬上了附近的另一艘船,但是这艘船也在随后被击中,船上300多名士兵全部牺牲。
敦刻尔克港口的纪念展板上张贴着一张当年的报纸,其中一篇文章写道,一位名叫约翰·阿特金斯的15岁男孩,原本在货船上当厨子,1940年6月志愿随船前往敦刻尔克。
他的父母收到了一封他最后的来信:“亲爱的爸妈,我们现在跟随着海军去法国,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别担心。约翰。”
这名男孩消失在敦刻尔克的海港中,至今不知葬身何处。
最终,861艘救援船只里,243艘葬身大海,但是当德国人攻陷敦刻尔克海滩后,除了随处可见的尸体和被丢弃的装备外,一个活着的人都没看到。
这次撤退为英军保存了陆军有生力量,使盟军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仍然具备和德军对峙的势力,也为反攻诺曼底留下了火种,丘吉尔称之为“败而不败的撤退”。
回到《敦刻尔克》这部电影里来,导演诺兰舍弃了重要的历史瞬间,没有给希特勒一个镜头,就连丘吉尔的演讲都不曾正面提及。三个主角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小人物:
陆军士兵“汤米”是敦刻尔克海滩上幸存的33万分之一,他在惊恐中几次死里逃生,想尽各种办法试图登上一艘救命的船只。无奈现实是残酷的,一次又一次把他带回到了这个绝望的地方。
在求生面前,他是自私的,利用抬担架的方式上了只拉伤员的救生船;但他又是无私的,面对落水的战友,他积极救援,为了一个法国士兵能留在英国的船上,他出言相助。
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背后,导演力求刻画的,是普通人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凸显出的对于生命的正视,对于汤米来说,活着即是正义,对生的渴望支撑他在一次又一次的绝境中爆发,又不至于被新的磨难打倒;
平民船主“道森”往来于英吉利海峡两侧,运送从敦刻尔克撤下来的士兵。
道森是一个时刻保持镇静的英国绅士,前往战火中的敦刻尔克对他来说仿佛和平时出海没有两样,但是骨子里的固执又让他始终义无反顾地保持航向,不同于同行的乔治渴望当英雄,也不理会在恐惧中坚持拒绝回到敦刻尔克的士兵。
一路向前,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多救一个士兵。压抑在冷静之下的是他内心对他人生命的责任感;
战斗机飞行员“法里尔”在空中为撤退护航。他的故事最为悲壮,为了多击落一架德国轰炸机,他选择放弃返航。
没有人知道当他迫降在德军控制的敦刻尔克海滩上时有没有后悔,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如何选择,他永远不会放弃敦刻尔克盼望战机掩护的那些士兵们。
生命的至高情怀是奉献,法里尔可以计算清楚返航的油量,但他永远也算不清自己为了敦刻尔克等待救赎的人们能付出多少。
就是这样的普通人,汇聚到了敦刻尔克海滩。他们可以是恐惧的、自私的、固执的、无奈的,但他们的经历显然比那些站在高处俯视敦刻尔克的决策者们更具有说服力。
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英法联军惨败于德军之后,这样的结局已定的时刻,没有任何个人能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不把撤退描写成爱与正义的史诗,而是构建起每一个士兵、营救者的恐惧和不确定,这是诺兰对这场战争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好莱坞同类影片惯常的手段是歌颂历史的丰功伟绩,那诺兰则希望人们能够看到普通人在绝境中求生的勇气。
历史发生的时刻,没有人能够准确预估一场局部战争之于后来的意义,正如希特勒所下的命令,在当时来看是客观而理智的决定。
经此一役,德军也确确实实将英军挡在英吉利海峡另一边,整整四年无力反攻欧洲大陆。
又如这场“日后孕育出胜利”的大撤退,“败而不败的撤退”只能是丘吉尔的修辞术,彼时人们所想的,恐怕就只有如何让33万英国的孩子平安回家吧。
敦刻尔克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和拯救他们的那些人。
▌作者简介
非扬,理工类本科在读,却偏爱政治、历史、社会学和心理学。写作新手,希望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更多的人,和你们一起成长。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博:@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