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卧理淮阳
【典源】《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善于择用贤才,抓大事而不究小节。治务在无为。为东海太守时,多病,常卧闺阁内不出,而东海大治。后隐居归田,会行五铢钱,楚地民多盗铸私钱,“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上曰:
‘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黯乃受印,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
【释义】汲黯治郡,善于抓大事而不究小节,汉武帝派他出任淮阳太守,让他躺在郡阁中治理。他出任后,淮阳政治便清明了。后遂用“淮阳高卧、淮阳卧、卧治、卧理”等写治政有方,无为而治;也谓闲居郡阁。
【淮阳高卧】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淮阳股肱守,高卧犹在兹。”
【淮阳卧】张九龄《戏题春意》诗:“淮阳只有卧,持此度芳辰。”羊士谔《酬庐司门晚夏过永宁里弊居林亭见寄》诗:“自叹淮阳卧,谁知去国心。”又《上元日紫极宫门观州民然灯张乐》诗:“闲似淮阳卧,恭闻乐职吟。”
【卧治】丘迟《旦发渔浦潭》诗:“坐啸昔有委,卧治令可尚。”《南齐书·刘善明传》:“淮阳近畿,国之形势,自非亲贤,不使居之。卿为我卧治也!”
【卧理】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至于卧理称难,坐啸匪易。”张说《送崔二长史日知赴潞州》诗:“东山怀卧理,南省怅悲翁。”
卧榻鼾睡
【典源】宋岳珂《程史·徐铉入聘》:“国(南唐)初三徐,名著江左,皆以博洽闻中朝,而骑省(徐)该,又其白眉也。……其后王师征包茅于煜,骑省(徐铉)复将命请缓师,其言累数千言,上(赵匡胤)谕之曰:‘不须多言,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释义】宋太祖赵匡胤要派兵灭南唐,南唐徐铉奉命出使宋朝,请求缓师,赵匡胤说:在自己的床铺旁边,怎能容许外人睡大觉。后遂用“卧榻之侧岂容鼾睡”表示不允许外人侵犯;以“鼾卧榻侧、鼾睡他人、鼾声邻榻、卧榻事殊、榻畔酣卧”等比喻别人肆意侵犯自己的利益;以“卧榻之侧”比喻自己管辖的范围。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我为附杖,则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鼾卧榻侧】黄遵宪《纪事》诗:“毋许溷乃公,鼾睡卧榻侧。”又《述怀再呈霭人野樵丈》诗:“如何他人睡,犹鼾卧榻侧。”
【鼾睡他人】黄遵宪《上黄鹤楼》诗:“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
【鼾声邻榻】陈三立《晓抵九江作》诗:“鼾声邻榻添雷吼,曙色孤篷漏日妍。”
【卧榻事殊】莫友芝《有感》诗:“卧榻事殊南越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榻畔酣卧】柳亚子《虞美人·题李后主词》词:“不容榻畔卿酣卧,唱彻家山破。”
【卧榻之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二四章:“虽然这个寨位置在‘卧榻之侧’,相离很近,但闯王决定暂不攻打。”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