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老师第一模块第八单元的第三节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无中生有的认知。
世界的两种意义:劳动&游戏
第一种:劳动
吴老师说劳动是为了一种外在的回报,比如上山砍柴,然后把它挑回家,你得到了柴火。
第二种:游戏
“游戏”也有一个目标,但在你和这个目标之间有一个距离,或者说一个张力。消除这个张力达到那个目标以后,你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个目标是内在的,不需要外在的回报。
所以劳动容易觉得疲惫,而好的游戏总是让人乐此不疲。
再进一步问,那什么样的游戏是好的游戏?
吴老师再一次提到了“完形冲动”。比如你在纸上画了一条直线,如果中间“断了”,有了一个“缺口”,我们就会有把它填上的冲动。再举个游戏的例子,大家就更清楚了。很多人都玩过微信游戏“消消乐”,这就是一种“完形”,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图形,通过某种动作,变成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消除,并得到相应的积分。就这样一个简单游戏,就可以让人玩上半天不觉得累。类似的消除游戏还有很多,都起源于我们小时候玩过的“俄罗斯方块”。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完形冲动”,小时候有,长大了它还存在着。
这种心理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当某种态势或情形呈现出了某种不完整、不完满,或者是某种混沌的时候,我们就有一种内在的冲动要让它完成、完整、,让它从混沌恢复有序。
经典案例:西北航空的logo
好的logo不仅要用文字告诉人们这是“西北航空公司”,还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视觉形象。
如果你是设计师,会如何设计?下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最简洁又非常完成的一个logo:
西北航空logo.jpg
- 字母“W”的左侧少了一段,但不影响人们的“完形”,但右侧正好是个“N”,连起来就是“西北”的简称
- 因为“W”左侧少了一段,左上角正好形成了一个指向西北的箭头,又有往上飞的感觉。
以上是吴老师举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一个例子,苹果公司的logo:
苹果公司logo.jpg
缺了一个口子的苹果:苹果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它又是不完美的,最求完美就成了苹果公司的理念。
最后吴老师留了一个思考题:我有没有犯过那种因为求全二画蛇添足的错误?有没有求缺的意愿和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