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间区块链
<回顾>
上一篇介绍了经济、分工和交换。自然条件的差异和人所擅长的不同产生分工,分工导致单个工种集中化,由此提高了单个工种的生产效率。人天性中本有的交换倾向和分工互补互成。人们意识到,分工和交换不仅可以提高物资的生产量,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物资的丰富化。
此外,由于分工的产生,每个工种必然会有一些人工作,而同一工种从事人员的增多,会产生竞争,竞争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原因。
举个例子,纺纱作坊,工人希望增加工资使自己生活的更好(交换更多物资),老板希望工人更努力工作生产更好更多的纱织物去卖交换其他物资,就会产生竞争。工人张三生产纱织物可以得到3块饼干,李四只能拿1块饼干,李四在1块不够支撑生活时就会想办法做的比张三好,以换取更多饼干。不同纺纱作坊间的竞争也是同理,纺纱作坊A获取的百姓收入比纺纱作坊B多,B如果不努力生产更好的纱织物收入就会减少,就会产生竞争。
简言之,生产、分工、交换、竞争和合作构成了经济的主体。
<本篇:交换和货币>
交换行为是货币产生的背景。
举个例子,A饲养猪,B生产面包。猪肉和面包都是生存必需品。平时,A和B分别从对方手中交换到必需品。1头猪换100个面包,1头猪吃20天,100个面包吃15天。A和B住的近,交换很方便,备的库存什么时候吃完再去换即可。A和B之间的交换仅限于两人,如果涉及到更多物品、更多人、更大范围、更远距离的交换,则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至。比如:
-交换物保存期限
-交换物是否可分割
-交换物是否方便携带
-不同交换物的交换比例标准
-交换物是否被对方认可
等等
这些现实问题都会限制交换行为。距离远的交换,限制了对保存期限和携带性有要求的物品。交换物是否被对方认可,使得意欲交换一方需要事先从别的地方换得对方认可的交换物后方可和对方进行交换。不同交换物的交换标准(一头猪换多少面包/衣物) 可能会使交换行为花费大量时间在交换标准的商量,甚至最后可能交换不成。
由于上述现实问题的存在,降低了交换的效率和频次,最坏的情况会导致交换行为不成立。交换不成立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因此最好有一种区域内大家都公认的商品,交换方都需要且不会拒绝的商品。这种商品最好是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即满足保存期限长、可分割、方便携带、交换标准统一。
在不断迭代过程中,贝作为统一的交换物出现了。贝本身有实用性,可做装饰物,同时重量轻、形状有大有小、方便携带、人人都接受,因此成为了统一的交换物。货币的出现使大范围、多人次、多物品的交换成为可能。
由此可知, 货币首先是商品。商品有使用属性。其次,货币是人人都认可的商品。
这两点很重要。
货币=货+币,先有货再有币。
中国的商朝使用贝作为统一货币。因贝产量源自大海,交易范围和频次增加时,贝的产量已不能满足交易需要,就由贝逐渐演变成了铜钱。后来历朝代有使用铁钱、白银、黄金作为货币。
金属作为货币,相比贝,在产量、保存期限、不易坏等方面有优势,金属货币容易标准化生产,通过熔炼铸造成一定形状和重量,统一流通。历史片中可见到古人拿一串铜钱去买东西。
由于金属作为货币的优点突出,在货币史上金属相比于其他货币不仅存活而且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得到了广泛使用。虽然当中也出现过很多其他商品作为货币,比如在草原人们用牲畜作为货币。
不管货币的名称怎么变,货币的第一性质没有改变: 交换媒介。
(货币的第二性质和第三性质分别是:价值储存和记账单位。)
即便是现代社会,你和对方交换货品,只要对方认可你提出的交换媒介,该媒介就是你和对方两人的货币。
货币的重要性之于交换,不亚于交换之于经济,货币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扩大了交换的面积
-提高了交换的频率
-降低了交换成本,提高交换效率
-交换面积的扩大使流通商品增多,不仅丰富了人们生活,而且增加了商品间的竞争
-统一的货币易于国家统一管理和征税
理解了货币之于交换和经济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国家要把货币铸造权掌握在手中,
以及法币如何产生,待下篇继续。
未完待续(下篇继续讲货币)
关注微信“云间区块链”,获取更多区块链行业信息和工具。
欢迎转载。 转载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