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号正式学习《日有所诵》下册第一单元。因为上午是四节教研活动,语文课就在下午的第五节。进教室之前,我想了很多很多,语文课要做的事情包括20分钟通讲完第一单元的日有所诵,然后来评讲周末所做的试卷。

可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可能是因为久雨未晴,今天突然放晴了,天气非常的好,孩子们也容易犯困,第五节课的时候,无论我怎么样的去调动孩子们,很多孩子似乎都困得很,看着她们迷离的双眼,我真是很无奈。我也在反思我自己,是不是我讲的太无聊啦,吸引不了孩子们的注意?
这一单元安排了五篇文章,第一篇是一首诗《野生植物》,这首诗采用的是顶针的修辞手法,在学习第五课《井冈翠竹》的时候,我们刚刚接触过这种手法。第二篇是普里什文的一篇散文。第三篇是一篇小文言文《东施效颦》。第四篇是一首现代诗《蜘蛛》。第五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学习这个单元的《日有所诵》,我采取的是首先先让学生整体的读一次,根据注释去了解每篇内容写些什么,等他们读完之后我再每篇问一个问题。
我自己朗读了一次,看着同学们也差不多都读完了,我打算开始来交流交流了。
同学们,你们从这五篇当中,都读懂了什么呢?
一开始是沉默,其实我知道孩子们并不是什么都没读到,而是不愿意回答。怎么办?怎么办?这个课堂气氛非常的低迷。一会儿吕崇立站起来啦,他说老师,我从第一篇当中读到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我赶紧表扬了他。这个时候,熊静一也开口啦,老师,我觉得在外的游子,他们没有根。他们不是完整的人,就像没有根没有茎的野生植物一样,所以作者才会用野生植物来写游子。说的可真好呀,我大大的表扬了她。
第一篇就这样过去啦!那么从第二篇《幼嫩的小叶子》你们又读到了什么呢?还是熊静一开口了:老师,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心存希望,你看连那个老树上都可以长出嫩芽来。
静一,这个孩子可真不错呀!是她,打破了这个沉闷的下午,是她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我接着追问: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吗?钟情站起来:“老师,森林里有那么多景色,作者为什么偏偏写了老树墩和嫩芽呢?”
问的可真好呀!我接着反问她,那你有没有对你提出的问题进行过思考呢?钟情说可能是因为平常的美景太普通了,而老树墩里面长出嫩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希望吧!是呀,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能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棒的。
第三篇是《东施效颦》,内容比较简单,孩子们非常容易读懂,所以我首先请一个同学来进行了一个简短的翻译,它翻译结束之后,马上有同学进行补充,他补充了西施到底是得了什么病、旁边的人看到东施效颦之后的反应是什么。
接着我就追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因为上一周夏子杰刚刚在班上分享过庄子,庄子喜欢讲故事,但是他不会直接告诉大家大道理,会用故事的方式把道理告诉给大家,所以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庄子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马上就有同学举手回答了。
黄紫橙说:“老师,我觉得庄子可能是要告诉我们不要盲目的去模仿别人。”说的可真好,我又问他们,可是东施想变美,这个想法对吗?他能有这个想法吗?孩子们都点头,是呀,长得再丑,我们也不能剥夺别人想变美的权利呀!接着我又问他们,那么你们觉得东施如果想变美的话到底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其实他可以做点好事,他如果做的好事的话,别人可能会忽略她外貌上的丑陋呢?一个人的外貌美丑是上天注定的,这个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可是变美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做好事可以读书,可以培养自己的气质,这些都是真正的美。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不仅要关注内在美也要关注外在美……
最后一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首先和大家一起回忆了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这句名言引入,孩子们对司马迁这个人突然有了一些亲近感。
接着我请历史通夏子杰简单的翻译了一下这篇小文,我问她们这些里面列举的人物故事,你们有知道的吗?可惜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所以我就列举了里面的孙子和屈原这两个人物,简单地讲了讲他们的故事。
一个容易犯困的下午,就这样过去了。天气渐渐暖起来,我们的《日有所诵》也在持续的读起来,提问式的通讲可能也是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的原因,可是希望他们多读的愿望也不乐观,他们也不想开口,春日不是读书日,哈哈,我该如何努力去对抗一个疲惫的春日下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