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教育的老师或者负责教养的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偏差者能改善,中性者能从善,良好者能继续保持。带着这样的讨论主题,我开始了《儿童行为的塑造与改正》这本书的学习。
个体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及客观情境影响随时在变化的。一般来说来自三个方面:成熟、有机体的暂时状态、学习。
偏差行为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失去了常态,足以困扰他人或自己而妨害其生活适应者。偏差行为的成立至少具备2个条件:1.异常2.有害。偏差行为分为三大类:①不足性行为②过多性行为③不适宜行为。如果孩子的偏差性行为连续出现,那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适应困难2.求助呼声。
行为改变技术是50年代末期在若干先驱学着倡导下,自成系统而广泛运用于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辅导方式。揖驴的案例,可以得知鞠躬和鞭打是两个不同的刺激,前者引起喜爱反应,后者引起恐惧感,两个刺激同时出现,产生了取代作用。
而对于古典制约学习,其理论基础可以通过三个案例来了解:
①巴普洛夫的学习实验。该案例的阐明有助于说明人类行为的形成与改变,也是以后行为治疗者据以矫治各类恐惧症或者焦虑症的主要原理。
②华生的恐惧制约实验。通过反复刺激,形成所谓恐惧性情绪。
③琼斯的反制约实验。以兔子为刺激,每当看到兔子就可以吃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使实验者喜欢上了兔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