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学生和教师中的激进反对派,看似道貌岸然,其实大半是出于垂涎和自卑。垂涎和自卑的具体内容,各个时代并不相同,但心里的秘密是一样的”
这是余秋雨先生的长篇小说《空岛》,是一篇用历史纪实的手法完成的悬疑小说。其中表现了大善大美,情节神秘,引人入胜。大善大美我不便侃侃而谈,因为,我也并没有能够读透想透。今天我想谈的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情节,有关辅仁书院的事。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书也是很偶然的情况下,想来也是一种缘分。因为它的封面米白的颜色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看到是余秋雨先生的,我便借回细读。这一读可不得了,一读就再也放不下了。
起初的我被赵家海叶阁的藏书所震惊,其规模之大藏书之多透过文字展现在我眼前,宏伟而壮观。让我恨不得到书里去,央求着四大阁老,让我就在那里待着,忘掉世事,与书为伴,与书共眠。
书是世间所有智慧的凝聚,光是看着,就会令人想占有。世间所有的优秀之物,必然会有人仰慕,必然有人会垂涎。当然不只是我这么想,因为辅仁书院的师生虽然没这样说却身体力行的映证了我的观点。
辅仁书院,本该是为寒门学子开设的学堂,背后由隐捐人出资。按理说,学生们怀抱感恩之心应该专注学业才是,不料自从被他们窥见了海叶阁的真面目之后,贪婪之心一发不可收拾,日夜想着如何占有这些书。他们为了占有这些书,不惜去击鼓鸣冤,状告海叶阁不把书捐给他们,原因竟然是他们需要书,这难道明显是明抢吗?为博同情甚至想让父母跪于街头。这样的不择手段我真的难以将他们和朝气蓬勃的学子相联系。我眼中看到的,只有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的奸诈小人。你说他们爱书吗?不,不是。他们只是想要满足他们占有的欲望,这种欲望无休无止,至死方休。对于书,他们却从来走马观灯,瞧不进去,这样一颗浮躁的心又怎么能瞧的进去?
邹阁老说得对:“他们不提问,是心中没有问题。他们不讲话,是肚子里没有话。他们不谈书,是实在不太懂书。”
我实在难以想象能将学生教成这副模样的老师又会是怎么样一番模样,我更不能想象这样的学校会是怎么样一副光景,直到我看到了他们的老师的做法。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道为何有一股冷气,从我的背脊,攀然而上。
他们最大的野心,是占有海叶阁,占有那么多书
第一天,孙掌门和几位教师都一直站在一边看着。到第二天,他们就有点熬不住,便不看了,转身到那些横七竖八的书橱、书架间,艰难地捡书、翻书。
书这东西非常奇怪,乍看一本本也没有什么架子,但当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立即会展示一种逼人的气势,让观者敛气、端步。反之,当它们被轻慢,被打散,被乱堆,便立即转化为世间最可怖的混乱,让人极度沮丧。
孙掌门和几位教师的心里很矛盾。他们对海叶阁遇到麻烦,幸灾乐祸,因为这里出现了他们的很多机会。但是,他们又不希望真在海叶阁的地底下挖到王直的财宝。一挖到,事情就会变得很大,反倒没他们的份了。他们最大的野心,是占有海叶阁,占有那么多书。
犹记得一学生提议:“那么多同学在府衙门口一齐跪下,打出的口号是‘书院缺书,书在何处?凭我们的年龄,就足以感动半个扬州了’”作者说这是年少的浅薄而导致的冲动。我却觉得这是他们毫不掩饰的欲望和恶毒。
戏剧性的是,当最后孙掌门终于快要占领心心念念的海叶阁喜不自胜的时候,岑乙告诉他,原来赵家才是背后的隐捐人。也就是说,他们辛辛苦苦帮助打倒赵家反而令自己失去了全部的根基。这不失为辅仁书院当头一棒。没有土壤,连朽木也不能站立。在我看来,贪得无厌,觊觎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辅仁书院一开始就应该知道自己应该付出这样的代价。什么叫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个社会,从古至今从来不乏这样的人,仗着自己弱,能博取别人的同情就为所欲为。他们甚至趾高气昂的向你讨要东西,你不给反而是你犯了大错了。我不明白何时弱变成了一种优势?凭什么别人比你强就得倾尽全力帮助你呢?有一句话说得好,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你们没有这种情分又何必怪人安守本分呢?
穷人并没有错,弱者也没有错。因为再穷再弱也可以努力,错的是毫无礼义廉耻以弱要挟别人,进行道德绑架的失败者。社会不会唾弃一个穷人反而会伸出援手,但是社会会唾弃一个拿弱势当资本,毫无廉耻心的人。你弱你有理,那我只好远离你。
网友评论